“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10月18日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70多岁的牛金宝老人,正赶着好天气堆放晾晒玉米。牛金宝老人今年一共耕种了6亩地,育苗、浇水、施肥,科学种养,精心管理。看着黄澄澄的玉米,他一个劲地笑着:“咱是农民,农民就要种地,种地就要种好,只有勤劳才能致富。”
金秋十月,正是玉米、高粱、谷子、黄豆、红薯等大田农作物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我省各地农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忙碌的景象。农民收获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和农家庭院。
迎丰收
孝义县振兴街道司马村一望无际的高粱种植基地“红满天”,高粱穗随风而舞,收割的农民和大型机械在高粱地里往来穿梭。
据村民何安生介绍,农民们之所以有信心大力发展高粱种植,离不开政府的统一种籽、统一管理和统一销售。今年,振兴街道与酿酒企业合作,签订订单生产协议书,并且给予农民一定的种植技术与资金支持。
据了解,收割的全部是酿酒高粱,司马村生富塘种植合作社在去年流转500余亩土地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1100多亩规模化种植酿酒高粱。“这么多土地能够给周边的农户带来10来万元的收入,不仅是咱们有收入,农户也有活计做了。合作社有成员三四十个,还有联合收割机,预计今年亩产900余斤,明年将扩大规模,可带动周边的农户增加更多的收入。”振兴街道司马村生富塘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有生说。
振兴街道位于平川地带,土地集中连片,水源方便,耕地面积达17000余亩,发展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这里习惯于种植玉米,但是连年的种植使得玉米产量下降。今年,街道采取轮作倒茬的方式,在确保农民收益的情况下号召各村种植高粱。据悉,有企业订单收购做支撑,相对于过去种植玉米来说,每亩地可增收300-500元。
“以前老百姓收获以后不好卖,价格不高,现在就解决了他们这些后顾之忧。”振兴街道办事处农业中心主任何铁兵说。
庆丰收
孝义的高粱获丰收,而临县的土豆也不甘落后。临县玉坪乡的枣林村,这个曾经被誉为“土豆村”的地方也迎来了丰收日,村民们在种植500多亩土豆的土地上忙着收获、晾晒,享受丰收的喜悦。
“今年土豆可好了,你看长得这个大!像这种蔓子上,一苗能结六七颗,我去年刨出卖了2万多元钱,今年比去年还好,比去年还大,我看能卖三万多元。”村民王明亮说。一旁的村民王小军也高兴地比划着:“这土豆,淀粉含量又大又好吃,推粉条出粉率又高,去年拉到太原菜市场,卖得可快啦!”
枣林村是典型的深层土地质,村子四周群山环绕,土地耕作层保水性差,是土豆最好的生长地。
而在汾阳市赵家庄社区,随着红薯收获机轻快驶过,一个个光鲜诱人的红薯钻出地面,农民们忙碌着采收、装箱、装车。
“我家今年种的三亩红薯,若一斤卖1元,就能卖1万多元,这对于我们农民来说就是一笔大收入。”村民贺天才说。
今年是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临县农民用特别的方式迎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辣椒、小米、红枣、核桃、南瓜、土豆、西瓜、苦菜、连翘……临县大禹乡35个村都将自家的“宝贝”带到大禹乡大后沟村承办的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
丰收节,农民收获的不只是甜蜜蜜的果实,鼓起的不只是沉甸甸的荷包,更是满满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晒丰收
秋收的农家小院,更是一幅醉人的丰收画卷。到处都是一片黄澄澄、红通通的农家小院里,一堆堆、一排排收获后的玉米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一颗颗、一串串红色辣椒,橙红色的柿子宛若挂起的红灯笼,还有白色的萝卜、绿色的白菜点缀其中……
走进盂县西烟镇南社村村民张利兵家的院子里,拿起一穗堆放在院子一侧的玉米,沉甸甸的。高兴之余的张利兵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今年的秋收:西烟镇是阳泉市大型玉米收割机的主“战场”,一台收割机每天能收获40亩玉米,每亩支出100元左右。如果采用人工收割,每亩玉米需要三个人,按照每人每天70到80元的工资计算,需要200多元。一台收割机干一天就顶人工10多天的工作量。收割机在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玉米秸秆粉碎后直接还田,这也减少了农民后期的工作量。以往,农民在玉米收获后,还要将秸秆割倒粉碎或收集起来作为牛羊的饲料。采用机械化收割后秸秆直接还田,牛羊养殖所需饲料逐年减少。为此,西烟镇南社村宏茂养殖合作社还专门购进了秸秆打捆机,将粉碎后的秸秆采用机械打捆方式捡拾起来,作为合作社肉牛冬季的饲料。从旋耕机、播种机、除草机再到收割机、秸秆打捆机,大田作物玉米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张利兵还说,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农业和农民带来了多种新尝试和可能性,不仅弥补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短板,而且农民还能拿出更多时间去其他领域获得更大的收获。言谈中,张利兵晒的不仅是满院的农作物,还有满满的幸福。
本报记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