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黄陵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拉开了2018年太原城中村改造的序幕。
今年以来,太原市坚持从百姓最急需最紧迫的小事做起,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百姓方便舒心,把让百信满意当成最大的政绩工程,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保障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
城改:给百姓以期许
城中村乱象就像一盘诡谲多变、险象环生的棋局,必须拿出舍我其谁、背水一战的勇气。
改革开放40年,太原城市框架和功能在不断延伸。但霓虹背后,浮华之下,难掩另一幅破败的景象。不远处,整洁宽阔的环路清晰可见,而此处道路崎岖,垃圾满地,污水横流。这就是占地1/3,近百万人居住的城中村。
这就是城中村所面临的处境。对于太原市民来说,如何处理城中村问题成为第一民生问题。从2015年开始,太原市举全市之力,高效推进城中村改造,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实惠。
“没有城改以前,各种设施都不完善,生活诸多不便;自从改造后,我们不仅得以住进高楼大厦更是分得相应的资金,现在的生活别提多自在了。”通过城改,很多以前处于城中村的居民住进改造后的小区里,再也不用过着冬天烧煤取暖生活不便的日子了。
与城中村相比,棚户区改造是太原市做的另一项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是太原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以大东关街一处棚户区改造来说,短短十天,所有住户的搬迁协议全部签订完毕,拆迁区域内68户产权户居民顺利搬家,曾是脏、乱、差的棚户区搬迁拆除也全部完成,如今变成了一处高档住宅小区。
这只是太原市所有棚改项目的一个缩影,“民生问题大于天,但要解决好民生问题就必须从老百姓最急需、紧迫的小事、细事做起,为群众排忧解难,让百姓方便舒心。”太原市委副书记、市长耿彦波如是说。
今年以来,太原市加大城中村改造建设力度,启动30个城中村改造,已完成拆迁的村要全面加快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72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5万套。目前,所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教育:急群众之所急
10月10日,太原市2018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启动,该市教育局对全市4.9万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和4.1万名初中九年级学生进行语文、艺术学科及相关因素的抽样质量监测。
太原市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科学诊断和评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教育优质均衡的一个有力抓手,抓住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验收的良好契机,实现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同步升级。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掷地有声。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希望子女接受更多更好优质教育服务的迫切愿望?近年来,太原市教育局始终坚持重教为本、兴教为先,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杏花岭区作为太原市主城区,集聚了一批老百姓认可的优质名校、传统老校,同时,名校与普校办学水平差异较大,这就使“择校热”日益升温,少数学校生源爆满,家长们托关系、想办法进“好学校”。同属城市中心,有3000人的大学校,也有300人的小学校,一些小学校缺少生源,好老师也纷纷向名校、大校流动。
黄绿相间的塑胶楼梯、用卡通形象展示的纪律要求……与原来的国师街二小相比,“变身”后的新道街小学国师街校区,更加精致,充满童趣,课程设置也有特色,专门针对幼小衔接的孩子们。这里全部10个班学生均为新道街小学一年级学生,即新道街小学一年级部。新道街小学国师街校区执行校长张艳说:“这里是‘新道街小学的第一张名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太原市教育局局长梁宏宇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采取积极稳步推进、试点先行的方式,破除制约全市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缩小校际、城乡学校间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差距,实现全市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有序发展,办老百姓满意的教育!”
医疗:倾听百姓声音
10月18日,太原市医改工作暨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现场会召开。今年以来,太原市县乡一体化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17年,太原市确定了“一县一策,分类、分步推进”的改革思路,10月30日,各县(市、区)医疗集团全部挂牌运行,实现了市域内一体化改革全覆盖。资源下沉使农村病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减少了寻医问药的奔波劳顿,降低了医药费用负担和陪侍负担,增强了群众对医改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今年以来,太原市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龙头引领作用,按照定单位、定责任、定目标、定任务、定考核、定待遇的“六定”原则,促进县域医疗集团能力大提升、大发展。推行纵向帮扶医联体建设以及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全市共建成19个跨区域医联体、25个县乡医联体,推出13个“医院+社区”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实现了市管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医联体“两个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太原市为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了组织、技术和人员保障,有力地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提升了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建立村医“进退流转保障”机制,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从去年一体化改革和家庭医生签约情况来看,实现了“五转变、三融合三促进、三升三降”。
今年前六月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122.30万人次,同比增长1.5%,其中门急诊诊疗人次共106.79万人次,同比增长3.31%,其中,药费同比下降1.7%。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医疗集团共下派医疗专家316人次,服务群众6560人次,派驻医务人员267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362人次,为乡镇卫生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9项,投入设备113台件。新招聘283人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群众满意度提升到85%以上。
本报记者王雁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