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40年来,山西国民经济实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由贫穷到温饱,并向全面小康迈进。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发展由“疲”转“兴”,政治生态由“乱”转“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山西已经踏上转型综改、创新驱动、全面小康、振兴崛起的新征程。40年拼搏奋进,40年风雨兼程。为总结我省经济社会发展40年来的成就,回顾全省人民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披荆斩棘、破浪前行的历程,今天起本报将开辟专栏,对我省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进行集中展示。
丰收时节,三晋大地随处可见农民抓住晴好天气抢收忙碌的景象。这一厢,满院凉晒的玉米黄灿灿地照在壶关县桥上乡后脑村70多岁的老人牛金宝的脸上,喜悦让老人看上去年轻了10岁。那一厢,孝义县振兴街道司马村一望无际的高粱种植基地里“红映满天”,高粱穗随风而舞,收割的农民和大型机械在高粱地里往来穿梭。调整种植结构以后,村里的每亩地可增收300元-500元。
每一个山西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40年来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聚集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改革为山西经济带来了大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财政收入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1995年突破千亿元,增至1076.3亿元,2011年迈上万亿台阶,达到11284.6亿元,2017年达到15528.5亿元,较1978年增长175.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5元增至2017年的42060元。
财政实力显著提升。1978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6亿元,1995年翻了近两番,增至72.2亿元,2011年首次跨上千亿台阶,达1213.4亿元,2017年提高到1867亿元,比1978年增长95.3倍,年均增速12.4%。
结构调整成效突出,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20.7:58.5:20.8调整为2017年的4.6:43.7:51.7。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2015年,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首超第二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提升至51.7%,比1978年提升30.9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至2017年的29132元,增长95.7倍,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02元增至2017年的10788元,增长104.8倍,年均增长12.7%。
40年来,山西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民生福祉的投入,全面加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把脱贫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省着力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八大工程20项行动,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扶贫和健康扶贫扎实开展,生态扶贫、光伏扶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13—2017年,全省累计退出4800个贫困村,275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3.6%下降到3.9%,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967元增加到7330元,年均增长13.1%。光伏扶贫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17年底,713座村级电站、21座地面集中电站并网发电,总装机78.96万千瓦。国家一次性批复2017—2019年3年村级电站规模102.9万千瓦,占全国四分之一,累计可带动6500个贫困村、23.3万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社会保障全力提高,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努力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40年来,山西不断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省新改扩建幼儿园1355所。新增本科高校6所、高职高专3所。2013-2017年累计培养研究生3.4万人、普通本专科学生94.8万人、中等职业技能人才69.1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500万人次。为贫困县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8500余名。启动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踏上新征程。
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旅强省”。2017年,广播人口覆盖率98.8%,电视人口覆盖率99.6%,有线电视用户471.1万户。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医疗卫生服务事业不断提高。2017年末,全省有卫生机构13549个,比1978年末增加855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9.6万张,增加13.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8万人,增加15.2万人。1975年,平均预期寿命66.47岁,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67.63岁,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已达69.46岁,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至71.97岁,2010年进一步提升到74.92岁,与1982年相比,24年间提高了7.29岁。
40年来,山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移动电话、互联网宽带从无到有,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
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山西人民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之路,用双手谱写了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壮丽史诗。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