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秋收,让兴县蔡家会、贺家会的农民心里满是喜悦。今年他们种植的谷子,亩产达到了350公斤,每亩直接增产了75公斤。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每公斤谷子4元计算,每亩实现增收300元。那么,这里的农民为什么能在同样的土地上实现大幅度的增产增收呢?他们说,是今年我省实施的创建绿色高质高效农业项目,让他们种一样的地获得了不一样的“收成”。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告诉记者,今年我省在右玉县,兴县等12个县(市区)实施了绿色高质高效农业创建项目,以项目示范引领全省,加速推动山西向“高质量”现代农业挺进。
在绿色上做文章
右玉县是今年我省农业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创建县。全县建立了10万亩的油菜示范区,以此示范引领右玉农业绿色发展。如何使农业生产做到绿色呢?他们的做法是严格控制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以控肥控药为抓手,使绿色生产落到实处。
曹全喜是右玉县牛心乡曹家梁村的油菜种植户。今年他家种植油菜30亩,地虽然还是原来的地,但老曹在种植方法上却变了样。他一改过去粗放施肥,多上化肥“一炮轰”的老套路,而是对土地采取取土化验,根据土地中氮磷钾的含量和作物生长的需求,给予精准的配方施肥。这样一来,他有针对性地减少了对氮肥和磷肥的使用,通过科学施肥使每亩化肥的使用量由25公斤,降低到20公斤。在农药使用方面,他也改变了自我用药的老办法,将病虫草害防控交由社会化服务组织统防统治,集中防控。结果是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统一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使农药的使用量由每亩的120毫升,降低到115毫升以内。
曹全喜通过减肥减药做到绿色生产,那他的“收成”怎么样呢?老曹高兴地说,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他每亩节约成本17元,但油菜的产量却提高了。今年亩产油菜71.4公斤,比其它农户增产了8.6公斤,亩增收了40元。如果总算账,节本增效每亩增收57元。绿色生产让他以肥药用量的“减”,赢得了经济效益的“增”。
与右玉县不同,沁水县在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中除控肥控药外,还大力实施太阳能杀虫灯理化诱杀和赤眼蜂、白僵菌生物防治手段,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措施,把绿色文章做得更足。
在质量上下功夫
“农业要‘高质量’发展,不但要做到绿色,生产过程的高水平和产品的高品质更是重要内容”。冀俊强如是说。
原平市是我省玉米绿色高质高效项目示范区。记者从该市农委了解到,他们在生产高质量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玉米生产高水平,产品实现高品质的成功路径。他们重点推广了玉米机械化“宽行窄距、一穴双株”高质高效技术集成模式、春小麦复播玉米高质高效技术集成模式、爆花玉米精量播种高质高效技术集成模式三种成功的模式,以及机深耕及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技术、优良新品种示范应用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耕作技术等八项新技术,从而使玉米生产达到全程高水平。
原平市西镇乡西镇村种粮大户张廷元告诉记者,他的高水平生产体现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的成龙配套。土地都是经过测土配方施肥的良田;玉米种子全是精选的良种,如先玉335、宏博1001、大丰1407等;种植方式都是先进的“一穴双株”、窄距单粒全新的技术模式;播种用的是精量播种机,病虫害防控用的是绿色方式。 这样生产出来的玉米不仅亩产在2000斤以上,高出一般玉米100多斤,而且品质特好。
曲沃县在蔬菜种植上追求高水平,他们给大蒜用上了土壤消毒剂,很好地解决了大蒜土传病、重茬、根蛆的问题。同时,配合使用消毒伴侣为大蒜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和各类氨基酸等,使大蒜的品质明显提高。特别是给蔬菜用上肽滋奶+钙叶面肥,提高了作物抗病性,产量有所增长,品质回归天然风味,达到绿色有机食品标准。
在效益上求突破
岢岚县是“中国红芸豆之乡”。今年他们实施了红芸豆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使全县红芸豆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效益。记者从岢岚县农委获悉,他们创建红芸豆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区10万余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0035亩,平均亩产达到183公斤,周边区92065亩,平均亩产也达到了150公斤。全县102100亩红芸豆总产量达1564.62万公斤,总产值达12516.92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000元。
冀俊强说,我省向“高质量”现代农业挺进,追求的高效益,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高,更体现在综合效益上有所突破。右玉县马营河村,今年种植油菜500多亩。当地农民就充分利用油菜花开的美丽景色,开发农业的新功能,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就这样,全村一下子就开办了农家乐13家,在整个油菜花期接待各地前来赏花的游客3万多人,直接获得收入30多万元。村民朱美丽一家,靠农家乐一个花季就收入了2万多元。
右玉县通过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农业,种油菜让农民实现增收,发展观光农业让农民有钱可赚,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收获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通过“控肥增效、控药减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用量,又收获了可喜的生态效益。
本报记者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