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金融业为了伟大祖国的世纪崛起,奋发进取、砥砺前行。作为金融业的鼻祖和先驱,有着106年历史的中国银行,从清末到21世纪,犹如一艘巨轮,遨游过历史的长河。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四十年;也是中国银行在改革中奋进、在开放中成长的四十年。
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既见证了四十年的家国伟业,也与时代同行,倾力践行了国有大行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从1913年,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立行以来,一百多年间,涌现出无数优秀的好儿女,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见证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银行的发展与壮大。今天,本报特开辟专栏,记录在不同岗位奋斗过的老中青三代中行人。他们与中行互相成就,早已镌刻在彼此的“生命”中。
青春无问东西,岁月自成芳华。
从飞行大队长到银行行长,从驾驶各式飞机到与金融部门结下半生缘……王新华用三十余年的岁月光阴诠释了一名老金融人的执着与担当,书写了一名与山西改革开放同行、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共荣辱的一名老中行人的情怀。
(一)
王新华的职业生涯有两个高潮。一个是: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大阅兵,他作为飞行大队长,带领“强5型”强击机,以娴熟的飞行技术,飞越天安门上方,万众瞩目。另一个是:1987年,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退伍转业到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他先后在稽核、存款、信贷等业务岗位磨练,一直干到省分行副行长的岗位。
在他的记忆中,32年间,中国银行山西省分行始终发挥国有大行的本色,不断增强服务山西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的贷款支持力度,积极主动对接,大力支持我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转型升级改革项目,为山西经济发展倾尽全力。
“近年来,山西中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多年实现‘双降’,这个成绩的取得与山西中行的大局观密不可分。从源头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成长壮大,税收、贷款、财政收入等各项经济指标都会良性循环起来,最终山西经济发展也更有奔头。”忆往昔峥嵘岁月,王新华感慨不已。
32年中,让他记忆深刻的大事不少。一件是他担任信贷处长的时候:2003年,太钢不锈在实现100万产能的情况下,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150万吨新不锈钢工程。但彼时,适逢国家产业调整,钢铁等产业属于过热行业,面临被减产压力。逆势而上的太钢迟迟无法立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贷款没有着落。
当时,太钢不锈无法获得贷款承诺函。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中行山西省分行高度重视,时任领导班子成员多次进京汇报总行领导、并请时任省领导进京汇报,在多方斡旋下,终于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在短时间内,山西中行与国开行组成山西首笔银团贷款,授信太钢100亿元,让这个山西一号工程,立项开工。
提起往事,王新华感触颇深,开工典礼时,盛况空前,太钢不锈项目震惊在场的外宾。现在回头看,这个项目不仅是太钢腾飞崛起的一个里程碑,更为山西经济实现质的飞跃埋下伏笔。作为当时山西金融业信贷规模史上最大的一笔贷款,它对于拉动山西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业支持山西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省领导也高度评价:“山西中行不愧是国有大行,在山西金融界带了个好头!”
(二)
还有一件事,让王新华至今想起仍会泪湿眼眶。1999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圆大学梦,国家助学贷款制在北京、上海等八个城市开始试点。2000年9月1日起,相关政策在我省开始实施。2004年9月,经过招标,中行山西省分行成为我省首家国家助学贷款的经办行。
王新华回忆,当时,山西的金融机构由于惧怕风险,经办银行迟迟无法确定。山西中行领导班子去全省9所省属高校调研后,为此事专门上党组会研究,最终决定首批发放8000多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困境。
“当年我们在中北大学调研,看到一个来自老区的学生,因为穷,无论春夏秋冬,只有两条裤子可穿。过了饭点,去捡同学们吃剩下的饭菜果腹。尽管穷,却很优秀。我们深受感动。”王新华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们考上大学不易,贫困学生更加需要社会去拉他们一把。银行是国有企业,我们更要履行社会责任。后来,行领导班子立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不移支持国务院的号召,配合省委省政府做好第一笔助学贷款的发放,帮助数千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王新华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扶持企业、支持实体经济、为山西经济注入金融“活水”,一直是山西中行恪守的担当;参与百姓民生事业、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更是国有大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山西中行是金融业的黄埔军校,更是金融业的标杆。山西中行能取得现在的成绩,与历届领导班子团结密不可分。”王新华说,在新一届省行党委的带领下,山西中行的接力棒会一代又一代稳稳地传递下去。
张宏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