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始终是经济向前发展的原动力,结构优则效益优,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始终伴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
中美合资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工建设是我省在全国打响改革开放的第一枪。自此开始的40年间,我省不断完善提升转型发展思路,不遗余力咬定转型升级发展目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纵深推进,使山西经济逐渐迈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不遗余力,坚定走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之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我省依托煤炭等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全面致力于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1999年,我省启动了以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提出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实现由产品到企业再到产业升级的转变,拉开了山西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幕。2003年以后,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精神,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山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企业重组改革。煤炭工业规模化、机械化经营进一步提升,在市场对煤炭巨大需求的带动下,全省经济结构“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2012年国家批准赋予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步入新征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6年,数年来经济持续下行的态势得以扭转,稳步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全省上下充分发挥转型综改的战略牵引作用,聚焦“示范区”、“排头兵”和“新高地”三大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2017年,全省经济呈现出持续加快、稳步向好、好中提质的发展态势,经济发展由“疲”转“兴”,经济增长步入合理区间,经济转型发展活力潜力开始释放。
兼并重组,“一煤独大”格局发生根本改变
2011年,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圆满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共整合小煤矿168座,保留的67座全部进入技改建设阶段。通过整合重组,该集团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01亿吨,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一举成为我国第二家双亿级煤炭特大型企业。这是我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一个缩影。
工业是调结构主战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
40年来,我省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客观规律,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煤炭和非煤工业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影响运行结构,支柱行业的位次变化是结构调整的规律。1978年,全省煤炭和非煤工业结构比例关系是28.7:71.3;1992年是27.5:72.5;2002年是28.9:71.1;2012年是57.8:42.2;2017年是48.7:51.3。其中2017年占工业总量比重6%以上的非煤支柱行业分别为装备制造业(9.0%)、冶金工业(12.9%)、电力工业(11.1%)。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呈逐年加快之势。2017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比全省工业增速高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比全省工业增速高0.6个百分点。
后来居上,服务业在结构优化中成为主动力
经过40年的努力,山西经济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效。国民经济在平稳较快运行的同时,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在快速发展后占比也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结构调整对全省经济的稳定增长、砥砺前行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0年间,山西服务业年均增长11.3%,高于同期GDP增速1.7个百分点。其中上世纪80、90年代、新世纪的头7年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为11.5%、11.6%和12%。从服务业占GDP比重来看,40年平均比重为33.4%,高于全国水平(32.3%)1.1个百分点。
山西服务业在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中动力结构进一步转换,服务业的发展动力由批零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变为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强力拉动。2017年,山西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320.1亿元和798.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8.8%和5.3%。与1978年相比,占比分别提升6.8个和3.8个百分点,占比总体呈现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
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以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蓬勃发展,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2017年,全省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6%。文化旅游业兴起,新商业模式、物流、康养业发展壮大,推动了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