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葡萄文化博物馆:在挖掘与传承中“醉”了

  • 清徐县葡萄文化博物馆内琳琅满目的葡萄文化收藏品。 本报记者 王波 摄

  •   在全国,生产葡萄酒的企业不少,但建立葡萄文化博物馆的却实属罕见。
      11月21日,记者来到位于清徐县的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采访,第一感觉是震撼:在散发着浓郁酒香的精心布置的空间里,葡萄酒古老酿制技术的现代展示,琳琅满目的葡萄文化收藏品,简朴有趣的葡乡农耕文化收藏品的一一呈现,令人瞬间跌入葡萄的世界,尽情享受。
      葡萄文化博物馆创始人王计平介绍:“建博物馆的初衷除了让游客了解葡萄、葡萄酒的生产工艺,最关键的是想挖掘和传承葡乡文化。”记者了解到,该博物馆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上下四层,收集整理了从汉朝开始到现在的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器具5000余件。此外,游客在博物馆还可观赏葡萄酒酿酒工艺;可观看葡萄酒储藏方法;可品尝葡萄酒,学习品酒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博物馆三层的葡萄文化展室。偌大展厅被精确划分为6部分:第1部分是古代清徐葡萄酒展示;第2部分是清徐葡萄酒发展史展示;第3部分是清徐葡萄栽培历史展示;第4部分是清徐葡萄历史文化展示;第5部分是葡乡民俗文化;最后一部分是精品酒展、清徐熏葡萄、古法葡萄储存方法展示。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了解到清徐现有的160余种葡萄品种,其中有60种是以玻璃瓶盛放的标本展示;而且可以了解到清徐葡萄酒从汉唐到今天的辉煌历史;更可以了解到,与葡萄有关的生活生产用具和古法葡萄储存方法等。
      在这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王计平恢复葡萄酒古老技艺的挖掘与传承。这源于一张小小的纸片,如今就静静躺在葡萄文化博物馆里。那是一张调酒令,证明1949年清徐炼白葡萄酒被调往北京,成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时的用酒。
      对葡萄文化的热爱,让王计平热衷收藏。从2006年在清徐边远山村收到第一个葡萄文化藏品——百年前运送葡萄的小筐子,到2016年建成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王计平整整花费了10年时间。王计平说:“我的收藏都不贵,无非就是自己多花一些时间,却能为我们葡乡文化留下永久的纪念,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很值得。”

    本报记者 王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1-22期

    • 第2018-11-21期

    • 第2018-11-20期

    • 第2018-11-19期

    • 第2018-11-18期

    • 第2018-11-17期

    • 第2018-11-16期

    • 第2018-11-15期

    • 第2018-11-14期

    • 第2018-11-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