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寒气袭人,广灵县扶贫手工业园区宽敞明亮的厂房里却是暖意浓浓。几十台电动缝纫机整齐地排列着,缝纫机前的郭希枝身患残疾,却是熟练地操作着机器,锁边、走线一气呵成。几块普普通通的布料,在不间断的“咔嚓”声中,变成了前卫、时尚的精品服装……
郭希枝和其所在的扶贫手工业园区,是广灵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该县坚持将外部“输血”式扶贫同内部“造血”式扶贫相结合,通过激发贫困内生动力,培育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巩固“输血”成果。
“扶志”激发了脱贫志气
广灵县充分认识“扶志”在精神扶贫中的重要性,通过教育领导和榜样带动,努力让贫困群众重新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弘扬良好家风、文明新风和淳朴民风,增强自立自强、勤俭奋斗的内生动力。为此,该县先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成立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改变传统的尘封陋习,倡导乐观向上的健康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该县还开展了“孝德文化年”系列活动,作为精神扶贫的重要内容,并在加斗乡西石门村试点办起了“孝德积分”超市。以“孝、善、信、勤、俭、美”六方面内容为积分,用孝德积分从“孝德积分超市”中兑换实物,用“孝行”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增强脱贫的志气和信心。
讲起“孝德积分超市”给村里带来的变化,西石门村党支部书记杨落体高兴地说,“自从村里办起了‘孝德积分超市’,村里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多了,诚实守信的‘守信人’多了,全村老百姓的‘精气神’重新聚了起来。在孝德文化的带动下,全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意愿更强了,脱贫的信心也更足了。”
“扶智”提高了脱贫精气
扶贫先扶智,扶智重在教育。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紧紧抓住教育扶智这个根本。
近年来,广灵县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用“三流财政”扶起“一流教育”。今年,该县拿出全县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共1000万元用于奖励“三考”和教育激励;累计发放就读中职学校学生资助213.6万元,惠及学生842人;县财政先后补助180余万元,持续加大各类教育资助力度,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的基础上,资助范围和比例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国家“雨露计划”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县财政都拿出专门资金用于考入二本C类的贫困学生补贴,实现贫困学生考入本科院校补贴的全覆盖,进一步杜绝了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现象的发生,确保了全县每个贫困学生都有学上、上得起学,让贫困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谈及这两年广灵教育的发展变化时,广灵一中教师李德春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上任伊始就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广灵一中的教学风气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原先自由松散的教学风气没有了,老师们你争我赶、学生们努力拼搏。县里不仅兑现了多年来的‘高考奖励’问题,还出台了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教学激励措施,为我们干好本职工作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
“扶能”增强了脱贫底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技术培训,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是帮助其脱贫最有效的途径。
长期以来,缺乏技能,是大多数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广灵县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手工编织、制衣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加工、家政等服务业,不断拓展多元化培训途径,扩大就业渠道。为鼓励脱贫培训,该县先后出台了相关的培训扶持政策。在学员补助方面,要求农村贫困人员就业技能基础培训期为10天,参训期间,每人每天补助30元。在器械原材料方面,为参训企业补助1000元。此外,该县正积极谋划建设脱贫培训基地,并发挥行之有效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农民夜校”等作用,让贫困户“一技在手,脱贫有望”。
“去年,我们学校为‘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培训妇女110多人。今年,已经完成‘全省技能提升工程’培训两期200人,保证了全县中高考未升学学生的兜底免费培训,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实现稳定脱贫。”广灵县职业技术学校负责人说。
同时,该县整合职业教育和进修教育资源,积极探索职业技术提升培训,推进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办学新模式,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结合脱贫产业急需的技术和服务业所需的人才专门聘请省农科院、省高职院校的专家和教师授课,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目前,广灵县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正悄然发生着转变,广大贫困群众正逐渐摒弃“等靠要”“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错误思想,正在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仝雄成 通讯员 王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