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长治市上党区:美丽乡村建设让村美民富

  近年来,长治市上党区委、区政府以“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产业多元、底蕴深厚”为原则,将有特色、有底蕴、成规模的传统古村落和现代新农村进行传承和开发,以文化融合为灵魂,以特色发展为根本,着力打造了一批保护完整、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基础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集群发展。
  以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规划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为此,上党区专门成立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谋划部署、协调指导和组织推动。
  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召开了动员会,制定实施方案,立足本区实际,提出“撬动多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例如,琚寨村的玉皇观道教建筑群、赵树理故居、明清大院建设供水管网及道路修缮,预算投资476万元,除争取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外,上党区又整合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旅游扶贫停车场建设,整合300万元用于传统古村落资金污水治理,撬动个人投资130万元,用于农家乐窑洞项目建设,村集体投资800万元,用于古宅搬迁项目。
  同时,区、乡、村领导干部先后参加了省、市组织的现场会和考察学习活动,并组织乡、村两级干部外出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以更加开阔的思路、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理念,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
  以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近年来,上党区把产业发展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牢固树立产村融合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为美丽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特别是今年,上党区又紧密结合全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当前的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深入实施“3111”工程,即打造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三大产业集群,发展10万亩生态农业经济带,创建100个美丽宜居乡村,培育100个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生态林、干鲜果经济林、中药材种植、观赏性经济作物等产业,培育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力争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落实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与此同时,上党区还突出优势资源,精心谋划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各类产业,一批产村融合示范点脱颖而出。东掌村集体投资8000余万元建设东掌九院、松山公园、乡村记忆馆项目,主打乡情乡韵体验、乡间民俗体验、老手艺体验,带动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户(业主)收入年递增20%以上。
  西申家庄村神农生态园是一座集经济林、绿色农业、生态养殖、餐饮住宿、旅游观光、农技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高科技生态种养园,流转村民土地650亩,增加就业岗位260人,带动当地农民就地就业,年人均增收20000元。
  十泉岭、东火、东贾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正成为上党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
  以制度保证美丽乡村建设
  今年以来,上党区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题,组织各单位与村开展以“经济共促、环境共建、道德共教、文化共办、创建共抓、典型共育”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共建活动,建立文体、科教、卫生、法律、环保、廉政文化“六进村”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努力培育美丽乡村示范典型,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同时,还严格规范一事一议制度,按照群众自愿、量力而行、解决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民生工程,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鼓励建设农村公益事业,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村受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取得长足进展。在奖补程序操作上,借鉴兄弟县区经验,项目库建设择重择急择优排序,按因素法科学分配资金,合理提高奖补比例,按普惠制原则,重点扶持人口少、经济比较薄弱的村。
  为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创建,上党区还实施了创建奖补政策,被评为省、市、县级美丽宜居乡村的分别奖补100万元、50万元和10万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民生改善等方面。
  “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这已成为上党区农村居民们的共同感受。置身于上党乡村,眼前美丽舒适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流连忘返——村子变美了变靓了,村民们的脸上写着幸福、透着欢乐。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白雪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 第2018-12-13期

  • 第2018-12-12期

  • 第2018-12-11期

  • 第2018-12-10期

  • 第2018-12-09期

  • 第2018-12-08期

  • 第2018-1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