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山西人越来越会“买买买”

  从去集贸市场、百货大楼,到轻点手机移动支付,快递几天就送到家门口;从凭票购买定量调拨分配的消费品,到商超和繁华商圈内琳琅满目的各种商品“任君挑选”;从追求吃饱穿暖、顿顿有肉,到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丰富的服务消费……40年光阴荏苒,山西社会商业迅猛发展,各种商业业态相继出现。三晋百姓消费越来越便捷,消费观念更加注重品质,新兴服务消费方兴未艾。
  零售总额40年增长200余倍
  打开记忆的闸门,家住太原木材宿舍的退休居民雷师傅仍然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粮票、布票开始逐渐走进历史博物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老三件”已不再成为老百姓追逐的热点,“各种商品变得越来越丰富。”雷师傅说。
  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大幅度提高,商业网点迅速增加,长期以来存在的短缺经济的束缚被彻底打破,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促进了全省消费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
  省统计局贸易处专家告诉记者,这40年来,全省消费品市场的变化是巨大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6918.1亿元,增长224.3倍,年均增长14.7%。其中:‘六五’时期增长12.8%,‘七五’时期增长12.5%,‘八五’时期增长15.9%,‘九五’时期增长13.9%,‘十五’时期增长14.2%,‘十一五’时期增长18.6%,‘十二五’时期增长12.7%。”这位专家表示。
  数字略显抽象,老百姓的感受最为直接: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营灵活的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商店、餐饮店迅速覆盖大街小巷,商业大楼也开始出现。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流通部门蓬勃兴起,减少了流通环节,丰富了市场供应,市民消费越发便捷,人民生活得到积极改善。
  新商业模式发展迅速
  “每到周末,我都会和朋友相约到各大商场,那里不仅卖东西,还有吃的、玩的,还有电影院,去一趟什么都有了。”90后太原市民小李笑着告诉记者,她是城市综合体的铁杆“粉丝”。
  同小李一样,让不少市民喜爱的不仅是这些综合体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满足了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招商引资,各种商业业态在我省相继出现。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来了,沃尔玛超市来了,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等大卖场纷纷抢滩,商业集群项目富力广场、茂业天地、万达广场等相继竣工开街。近几年,各种便利店、O2O专营店、进口产品专卖店纷纷出现,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兴起,网购、海淘也已成了普通市民的消费日常。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省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23个,商户3208个,其中,自营和联营1068个,租赁部分2140个;实际营业面积79.8万平方米;商户从业人员2.4万人;全年客流总量1.02亿人次;商户实现销售额56.8亿元;车位数11115个。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提升了消费档次,挖掘了消费潜力,有力推动了消费健康发展,成为拓展消费领域、提升消费升级的主力军。
  经济增长呈现多重拉动力
  “现如今,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这老百姓口中的‘新三件’也不再稀奇喽,更高端的空调、空气净化机、扫地机器人等家电产品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雷师傅告诉记者,儿子去年刚给他买了一台65寸的曲面大电视,着实让他乐呵了好久。
  事实上,随着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市场逐渐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驱动型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
  1978年,全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创造增加值4.8亿元,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到2017年,全省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创造的增加值1480.3亿元,占当年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比1978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山西消费品市场发展成就显著,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全省经济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山西转型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稳增长促转型成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城市商业综合体、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都将成为全省贸易新的增长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要不断实现消费品市场跨越式发展、历史性突破,奋力推进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消费转型升级,带动全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本报记者王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20期

  • 第2018-12-19期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 第2018-12-13期

  • 第2018-12-12期

  • 第2018-12-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