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落实,是最好的行动

  近一段时间,就防治污染、健全生态环境,全省出台了多部地方性法规(包括重新修订的在内)。但要真正收到实效,落实才是最好的行动。
  出台多部法规条例,防治污染,是现实的需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工厂会排出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会流出水,矿山也会排出废水、废渣,即使是人们生活中也会有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排出,这些都会引起大气、水、土壤等污染。
  这也就决定了,它们的防治,需要相应的法规来配合,为此,从省级层面而言,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条例及决定,就成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在做好这一工作中的必要工作之一。
  之后,要推动防污、治污并收到明显效果,就必须把这些条例或决定落到实处。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有所作为,比如,通过执法检查推动条例贯彻实施。今后,常委会将围绕条例贯彻实施情况,适时专门开展执法检查工作,深入推动有关法律制度和法律责任的贯彻落实,总结和推广各地贯彻实施条例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切;也可以通过听取和审议报告推动条例贯彻实施。今后,常委会将适时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并配合审议报告,适时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开展专题调研工作,及时发现和推动解决条例贯彻实施存在的问题;还通过组织代表专题视察推动条例贯彻实施。
  当然,这一落实工作还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同作战,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扬尘污染防控方面,需要住建部门在落实条例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际出实招;土壤改善,在依法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同时,需要财政部门认真利用试点补贴;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又需要经信部门的配合和更切实际的一些具体措施;等等。
  此间,企业和百姓的参与也必不可少。前者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依法行动;后者可以通过多走路、多乘公交、少吃油炸烧烤等行动,减少大气污染。
  只有这样,各方力量才会凝聚成一股合力,才能斩断污染这块废“钢”,还山西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还百姓一个蓝天、白云、碧水。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贠娟绸采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22期

  • 第2018-12-21期

  • 第2018-12-20期

  • 第2018-12-19期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 第2018-12-14期

  • 第2018-12-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