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视点

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   教育心理学在西方流行已经有些年头了,因此如今美国的教育界人士,从教育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职员工、到校外儿童组织的职工甚至志愿义工,都要进修不同程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或者受过相关职业培训。他们制定和实施的宏观教育方针和具体教育方法也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学的指导。
      以下这些“法则”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衍生出来的。对熟知少儿身心成长过程的专业教育人员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常识。当然,无论哪里总会有例外,美国也会有不合时宜的家庭,采用不符合社会通行法则的方式教育孩子。浏览这些法则,其实很多与我们中国人的教子之道并不矛盾,只是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知道如何顺应社会环境。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这条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说,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孩子变得好逸恶劳或者过分沉湎于某些嗜好,罪魁祸首也多半是家长的责任。
      家长之间有矛盾经常争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环境。如果家长打骂孩子,更属于虐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如果家庭变化不可避免,家长要用正面、健康的方式来安慰疏导孩子,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迁怒于子女。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爱对孩子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没出息”,“你算是没指望了”之类的话语,站到孩子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会看到希望吗?
      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你真是天才”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华人家长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而是爱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成人总是比孩子有力量,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胜利了也不光彩。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与大人吵架赌气,无论谁有理,大人都要主动与他们和解。成年人还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对孩子,该道歉该认错要及时进行。如果家长知错不改或不认,觉得在孩子面前认错是丢脸,也会让孩子学得固执己见。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子不教,父之过”在哪里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须负起责任来管束。但这种管束应该是充满亲情、人性化、科学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来任意修理摆布。也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顾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长视为靠山,合理的管教关怀,会让孩子们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问题危难会求助于家长。如果家长平时对孩子的一切(学业、表现、爱好等)太听之任之,好像是给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却会感觉家长对自己“不在乎”而产生疏远。

    声音法则: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平等地对待孩子,给他们发言权,倾听他们的声音,他们才会说出真实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视他们的心声,久而久之,他们会不敢对家长说真话,不爱与家长交流。而且,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和榜样,如果家长不耐心倾听孩子的话,孩子也会学样,不肯听大人的话,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对年幼的孩子,哪怕他们讲话词不达意,大人也要耐心地与他们交谈。任何粗暴打断或嘲笑他们讲话的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表达能力而羞于在人前开口。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长检点言行极为重要,孩子的教养、兴趣、爱好等,多半来自生长环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亲友、师长、社会关系等都对孩子产生影响。除了家庭内的榜样,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会关系和常去的场合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家长交友就要检点。
      对少年来说,同伴的影响超过家长,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家长还要关注孩子喜欢看的媒体影视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是什么样。如果发现孩子误交损友,不要武断地阻止他们来往,而要了解情况,让孩子认清他们的优缺点,往正面引导他们。
    求同存异法则:
      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们会有很多不符合常规的幻想。其实这些正是童心的可爱之处,如果大人认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泼冷水,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也会让他们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纯真的孩子才有客观的看法,敢于说出真理。要鼓励孩子们敢于表达,正面肯定他们的想法。当然,如果一些看法说法脱离实际或者会引起麻烦,也要耐心地解释。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例如搬家转学、选课外活动、参加考试比赛等,一定要先于孩子商量解释,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觉得家长是征求了他们的看法的。不然的话,家长的好心很可能没有好报。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

      有时候,孩子惹了什么麻烦或想做什么标新立异的事情,连成人都没搞清楚其后果和危害,就对孩子横加指责或阻止,这当然无法服人。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长、老师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可以从后果的好坏开始,反过来解说该不该这样做,晓之以理,孩子会明白的。如果没经过自己头脑分析思考,仅仅随大流赶时髦人云亦云,不是有效的后果分析法,往往会耽误孩子。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会结构稳定的保障。美国很开放,但实际上,美国人对待道德感情、家庭责任等,大都不会超越底线,也少有人因为帮亲友社会关系而腐败违法的。因为他们心中有原则,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为了迁就亲人而触犯法律。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遵纪守法的榜样,那么孩子也会目无权威,表现得无法无天无规矩。曾经有位华人家长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儿成为逃学逃家的“问题少女”,当我听到这位家长当着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违禁物品带进美国等“光辉业绩”,就不奇怪为何她的孩子会蔑视校规。

    二十码法则:
      尊重孩子的独立,与其至少保持二十码的距离

      这个“二十码”是个象征,说明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给孩子留出心理空间。家长不必处处围着孩子转,你觉得是关心照顾他们,孩子们却觉得家长控制得太严。也应允许孩子保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主动权和决定权。当然,家长还是要在二十码之外注视着并随时准备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码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长对孩子的管理管教,应该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年幼的孩子生活学业上或许需要比较具体细致的指导,但也要适当给他们机会锻炼独立性。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则最烦家长事无巨细的询问唠叨,这个年龄的孩子不爱搭理人,但并不代表他们没听见家长的话。因此,家长不要没完没了地重复一番话直到他们反应为止,这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无论好事坏事只说一遍,如果你不听耽误了,是你自己的责任。与其成为被烦的唠叨家长,不如豁出去让他们耽误一两次而换取教训。

    四W法则:
      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时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长看起来对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常常却不知道孩子的这些W,这可算不上好家长。只有上面各条法则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对家长说真话,家长也才能了解到这些W。有些家长舍得掏钱送孩子去昂贵的私立寄宿学校,除了学业考虑,还觉得管理严格的私立学校能给孩子较好的成长环境。但家长也应该自问一下动机,把孩子完全托出去,是否图省事而把家长应付的责任推给学校呢?其实,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成长的过程,过早让孩子离家寄宿,家长会失去一段虽然辛苦却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时机。即便孩子去了寄宿学校,有老师管教,家长仍然不可忘记自己的责任,依然要随时了解这些W。
      在网络时代成长的孩子们,已经离不开网络交往,家长同样要关注网络世界的这些W。孩子不是不可以结交网友,但不可瞒着家长,尤其不能背着家长与网友见面。家长自己也要做出榜样,因公因私外出时都要及时通报家里人这些W,这样做也会让孩子感到,告诉家人这些W是义不容辞的。

    (吴喻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25期

    • 第2018-12-24期

    • 第2018-12-22期

    • 第2018-12-21期

    • 第2018-12-20期

    • 第2018-12-19期

    • 第2018-12-18期

    • 第2018-12-17期

    • 第2018-12-16期

    • 第2018-12-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