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市县新闻

沃野千里正欢歌

—— 朔州市平鲁区全力推进“三农”工作纪实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1月10日,记者行走在朔州市平鲁区,一条条平整笔直的“村村通”公路,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特色种植区,一个个不断崛起的龙头企业,让人真切感受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给这块热土带来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平鲁区发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基地建设、板块布局、典型示范、引领全区的办法,精心打造“6431”现代农业新模式,推动了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了农民福祉,促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农民享受到了乡村振兴的新成果。
  “六”就是建好六大种植基地,即打造以阻虎乡为中心的3万亩红山荞麦品牌种植基地;打造以高石庄乡为中心的连片10万亩优质油料作物种植基地;打造以凤凰城镇为中心的3万亩特色杂粮种植基地;打造以烨明农牧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西北乡10万亩中药材优种种植加工基地;打造以平朔复垦区为中心的3万亩沙棘林示范种植基地;打造以高石庄乡为中心的10万亩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种植基地。
  “四”就是打造四个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即新建小杂粮、中药材、饲料饲草、肉制品4个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三”就是完善三条旅游线路,即阻虎至凤凰城镇古长城沿线、井坪至上木角门神文化故里、李林烈士陵园至窝窝会村红色旅游线3条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同时,对标国家和省、市优秀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引进来教育、走出去取经的大开放办法,培育了项目领先、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30个,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就是创设一个农业科研中心,即农产品开发科研指导中心。目前,已指导落户平鲁的山西源生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山西农业大学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亚麻籽提取木酚素、亚麻胶、固态饮料系列产品;指导长良农牧专业合作与中国三农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中心成功试种新型饲草大叶蛋白菊;指导木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内蒙三瑞公司深度合作,对红藜麦、文冠果、向日葵进行大棚温室新品种改良试验。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平鲁区始终坚持“村有产业、户能增收”的原则,因势利导,六措并举,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上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擦亮乡村振兴“金字招牌”。
  质量强农,科技驱动。该区与中科院、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等院校广泛联系,依托莜麦、马铃薯、胡麻、荞麦4大特色农作物,实施地力提升、旱作良种和技术、农业机械推广3项计划,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产出“平鲁优质好粮”。
  特色兴农,优质延伸。该区依据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主体产业带动能力,因地制宜规划、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推动杂粮、畜牧、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等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种植特色小杂粮24万亩,经济作物24.4万亩,推动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变。并与中国三农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推广应用服务中心试种了100亩大叶蛋白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添了新的“一翼”。
  融合富农,相生共荣。该区借力省、市长城品牌战略,加快推进专线沿线农林文旅康教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布局10万余亩特色农业观光区,引导沿线7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集中连片发展油菜花、莜麦、马铃薯、中药材、苜蓿等多种特色并行产业基地;斥资6150万元在明海湖、大河堡、迎恩堡等地兴建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基地,走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2018年,平鲁区按照建设“塞上绿洲、美丽朔州”战略部署,紧扣“打造三大基地、建成三个新区”战略目标,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8万吨,较上年增加8305.9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69元,同比增长8.6%,预计全年可达10330元,增幅8%左右。

本报记者刘成根 通讯员谢宏 范磊 徐士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13期

  • 第2019-01-12期

  • 第2019-01-11期

  • 第2019-01-10期

  • 第2019-01-09期

  • 第2019-01-08期

  • 第2019-01-07期

  • 第2019-01-06期

  • 第2019-01-05期

  • 第2019-0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