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周日又逢腊八节,万象城内挤满了顾客。自2018年9月15日开门纳客以来,万象城便以“新潮流新生活新视界”为口号,成为引爆太原市民购物热情的新地标。
新地标带来新发展,老城区焕发新生机。2018年以来,万柏林区坚持以产业创新转型、城乡融合发展和建设文明城区为统领,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促进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创新转型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截至2018年年底,万柏林区现有各类创业创新基地27个,入驻小微企业1344户,吸纳就业5330人。“双创”已经成为引领该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不仅如此,为了促进创新转型,万柏林区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创新创业建设科技产业集聚区的若干意见》,扎实推进环理工大、科技大周边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16家。此外,清控文创、中软、京东等8家知名孵化载体也与该区达成建设双创基地意向。
2018年,万柏林区坚持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创优势,全区7大方面43项重点改革事项进展有序,产业转型升级等一些关键性改革初步取得实效。在万柏林区举办的全区转型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5个项目,总投资额156.8亿元,开工率40%,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与此同时,万柏林区还围绕“在山下建成区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校企’务实合作、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向发力’打造太原新型商业商务中心;在山上农村和城边村打造产业转型示范区、生态修复样板区、文化旅游特色区、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区‘四大片区’”的发展定位,持续引深转型项目建设年活动。
截至2018年年底,万柏林区共实施重点项目116个,完成投资105.97亿元,华润万象城开业运营,信达国际金融中心等城市商业综合体落地建设,中车铁路装备等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会展经济、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初具规模,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构建,全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更具活力。
改造提升加快城乡融合步伐
2018年9月,随着虎峪河、玉门河等沿线相继通车,不仅缓解了迎泽西大街的交通压力,而且打通了连接西山片区的快车道,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以此为契机,2018年万柏林区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造西中环等71条主次干道及小街巷,基本形成了“六纵六横”主干路网;该区城市路网不断延伸,城区水电气暖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宜居水平大幅提升。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城中村改造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为此,万柏林区2018年完成27个城中村改造,在全市率先告别城中村;与此同时,完成10个城边村的整村拆除、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移民搬迁工作。
在此基础上,万柏林区整合利用城中(边)村改造腾挪出的土地资源,着力打造太原新型商业商务中心和“四大片区”,东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管委会筹备组成立,无人机项目厂房主体已完工,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暨山西省煤炭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万科西铭文旅小镇、“西山枫情”古村落保护聚集区等项目正在建设,5G科技产业、绿地集团同济大学科技小镇、威马新能源汽车、山西文旅康养智慧小镇等项目即将落地。
文明创建展现城市发展新貌
通过依靠和发动群众,万柏林区兴华街道在短时间内面貌焕然一新,还被媒体誉为“兴华经验”,更成为太原市文明城市创建的标杆。
自太原市创城活动开展以来,万柏林区把城市美化靓化精细化“三化”工程作为创城工作的重要载体,以“五街四路”、两大片区为突破口,全力开展“十大整治行动”,从城市管理最薄弱的环节入手,从最关键的问题突破,以重点整治带动全面改善,以集中治理带动长效管理,为创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在持续巩固深化“三化”工程实效的基础上,万柏林区依据创城标准,聚焦创城任务,有效推进环境治理,深入开展“九乱”专项整治,围绕老旧小区整治、交通乱象整治、集贸市场整治、农村环境整治、窗口单位等打造出了18个示范点,并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做到创城工作全覆盖无死角,全区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逐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城过程中,万柏林区持续巩固西山造林绿化和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成果,西山国家矿山地质公园、“王封一线天”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41.7%;继续实施城区绿化增彩创景工程,游园(公园)、街头绿地建设和道路配套绿化等进展有序推进,人均公共绿地达11.23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6.63%、42.71%,城市的面貌逐步改善,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王雁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