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拉住太原民间传统技艺的“手”

—— 访太原市杏花岭区小窑头村非遗文旅小镇

  “小时候,一听到豌豆糕的叫卖声,就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刻。每天下午都会沿街叫卖纯手工制作的豌豆糕。”太原市杏花岭区居民王金娥念念不忘当年的味道。她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纯手工制作的豌豆糕是太原市十大名优小吃,如今却失传了。
  “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保护并传承下去,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杏花岭区文物局副局长张文盛坦言。在市、区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非遗文旅小镇建设在小窑头村顺利展开。
  1月23日,记者来到小窑头村非遗文旅小镇。西华门舞狮、刻瓷、剪纸、清式传统家具、古琴、陶埙、板笔书画等技艺都在这里得到传承。村主任贾志明说:“去年以来,已经有18个非遗项目落户文旅小镇。其中不乏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西华门舞狮传习基地,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西华门舞狮第四代弟子岳成云和他的搭档正在进行表演。西华门舞狮属于中国北狮民间社火,既有雄健威武的武狮共性,又有细腻含蓄的文狮个性。岳成云说:“西华门舞狮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期间中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06年,康宝堂师傅将这项技艺重新传承下来。如今,我们的团队已经有30人,表演足迹遍及长江以北各大城市。”
  问及未来的规划,岳成云说:“我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北狮舞狮这项传统民间技艺的学习,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你知道钢琴有多少年的历史?答案是不到400年。小提琴有多少年的历史?答案是300年。在非遗小镇,有一项乐器已经传承了4000年,这就是古琴。
  有着“山西唯一古琴斫琴师”之称的张浩告诉记者:“古琴的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分十几个步骤,斫一张琴需择材、制图、造型……一把琴的制作工期就需要两年,因价格昂贵逐步走入音乐‘小众’的范畴。直到2008年奥运会上的古琴表演亮相,才把这项传统乐器带入大众的视野。”
  张浩说:“近年来,古琴渐渐在社会开始传播。但是,我坚持传承古法斫琴技艺,工期较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压力就比较大。但作为第一批入住非遗小镇的项目,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未来发展空间乐观。”
  张文盛告诉记者:“今年还有十几个非遗项目将要入住非遗小镇。保护、传承这些具有太原民间特色的非遗项目,我们责无旁贷。同时,非遗小镇的建设也是小窑头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尝试。这里将打造成为集康养、研学、旅游、农家采摘等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村庄。今年将重点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进更多高质量的非遗项目。”

本报记者 姚 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24期

  • 第2019-01-23期

  • 第2019-01-22期

  • 第2019-01-21期

  • 第2019-01-20期

  • 第2019-01-19期

  • 第2019-01-18期

  • 第2019-01-17期

  • 第2019-01-16期

  • 第2019-01-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