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委员建言献策,助力我省教育新发展

  教育寄托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1月28日,参加省两会的政协委员围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在中小学教材中采用《新学堂歌》、构建我省自闭症患者教育康复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

  刘自觉:建议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受直播影响盗用父母钱财打赏主播;因为玩手机产生父母与子女的家庭矛盾……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扩展,现在的青少年几乎从一出生就被浸泡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一些不良影响也在逐渐蔓延。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全面扩展,现在的青少年几乎从一出生就被浸泡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他们可以说是纯粹的‘数字原住民’。这一群体和互联网等新媒介的接触频率更高、使用范围更广,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更多地受到新媒体使用的影响。调研的过程中,我的同事太原师范学院新闻传播系成连虎老师也经常跟我聊起这个话题。”政协委员刘自觉告诉记者。
  刘自觉表示,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要限制媒介的不良影响,更要看到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发挥其正确的作用。因此,建议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义务教育规划纲要,作为中小学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调整中小学教学课时,利用托管时间或自习时间,每周开设一次媒介素养课程,由省教育厅联合学界、业界力量,研发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课程产品体系。
  对于媒介素养课程的内容设置,刘自觉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学术界和业界力量,听取学校、学生和家长意见,开发完善的课程体系。其内容应包括: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和认识新媒体及其应用,如何正确地使用包括手机、电视等在内的各种媒介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直播、网络游戏等互联网应用,如何做好自我控制和外部控制的有效结合,如何合理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时间等。课程应具有指向性、导向性和启发性的特点。授课方式建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的方式。

  朱星华:构建我省自闭症患者教育康复体系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的严重病症,此病难以治愈,只有通过康复训练才能不断提高自闭症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
  “对自闭症患者进行正规的、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对其终身发展、家庭幸福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政协委员朱星华称。
  据统计,我省0-14岁自闭症儿童超过3万人,大部分在自闭症康复机构中进行教育康复,少部分学龄期自闭症儿童在培智学校与智力障碍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极少数轻度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小学、幼儿园随班就读,也有部分自闭症儿童没有进行过教育康复。
  调研中,朱星华发现我省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存在政府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的资金投入不足、自闭症康复机构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大龄自闭症患者缺乏教育康复服务等问题。
  为此,朱星华建议建立我省自闭症患者教育康复体系。建议增加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救助和教育补贴资金,同时教育康复补贴的年限应当进一步延长,逐步延长至终身,为大龄自闭症患者提供额外的职业训练和托养资金。
  “可借鉴广州康纳学校的办学经验,在人口密集的市建立专门接收自闭症儿童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朱星华说,政府相关部门应统筹规划,为学校的人员编制、教育设施等方面提供充分支持,建立起集教育、康复、科研、大龄自闭症患者技能培训和公益宣传为一体的专业自闭症教育康复平台。也可发挥现有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的作用。在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增设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学前部,接收学龄前阶段的自闭症儿童。
  朱星华还建议进一步推进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可借鉴港澳台等地区对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经验,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幼儿园、中小学开展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试点;在普通学校和社区创设有助于自闭症儿童沟通、学习的无障碍环境,逐步推进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

  李振锋:在中小学教材中采用谷建芬《新学堂歌》
  当下,填鸭式的“快餐教育”、“教条教育”、“功利教育”迫使学生成为“学习考试机器”,缺失中华优秀传统的教育使得文化传承出现断代的危险。
  “调研走访中,我们看到,在这一方面,北京市教委已经走在了前面,北京市1630所中小学在学校教材中已经全面采用谷建芬《新学堂歌》。”政协委员李振锋告诉记者。
  谷建芬《新学堂歌》内容包括“三字经”、“声律启蒙”、“唐诗”、“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等,具有通俗、浅显、易懂、好听、易唱、易记的特点,节奏明快欢畅,朗朗上口;特别适宜少年儿童传唱,特别适宜少年儿童心灵艺术浇灌,特别适宜少年儿童寓教于乐,特别适宜少年儿童在美的熏陶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同时,在传唱中春风化雨地继承中华文明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文明素养。
  为此,李振锋建议在我省中小学教材中采用谷建芬《新学堂歌》,建议在借鉴北京市经验的基础上将谷建芬《新学堂歌》编入我省中小学教材,让我省中小学生同北京市的孩子一样学习到《新学堂歌》中经典音乐、艺术、文学、舞蹈所表达的精彩中华文化内涵。同时,建议在我省中小学语文课中采用《新学堂歌》相关内容;在音乐课中采用《新学堂歌》相关内容;编排相应的舞美操,在课间操采用;编排相应的舞蹈,作为班级、年级间或校际间《新学堂歌》交流汇演,让少年儿童在优秀文化美的体验中流淌中华文明。
  李振锋还建议,可根据中学、小学有别,年级、年龄有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新学堂歌》施教,在音乐课、课间操方面也可以有年级间共用部分,如《春晓》、《游子吟》、《敕勒歌》等。

本报记者雷清明 王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28期

  • 第2019-01-27期

  • 第2019-01-26期

  • 第2019-01-25期

  • 第2019-01-24期

  • 第2019-01-23期

  • 第2019-01-22期

  • 第2019-01-21期

  • 第2019-01-20期

  • 第2019-01-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