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年,过的是新鲜,过的是仪式感;从前的年,过得很缓慢,过得很温暖;从前的年,清贫如洗却不孤单,如今的年味为什么这么淡?
为何回不去了过去的年?追根究底,那是因为,年味伴进了寻常日子的每一天。
那么,既然生活富裕,物质丰富,如果让过年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时下人们探寻的话题。今年春节期间,在三晋大地上,一场场红红火火的民俗文化活动,把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愁”带到眼前。
阳曲县回村过年活动热闹非凡,2019年“回青龙镇·过中国年”把中国传统灯会、民俗社火庙会、扭秧歌、非遗文化展示表演得淋漓尽致;在台骀山,冰雕动物民俗庙会大放异彩;在华辰农耕园,迎春花灯展、舞龙舞狮表演、音乐灯光烟花秀为市民带来一场饕餮的视觉盛宴……
过年的那一抹“乡愁”正在点点回归。但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在寻找“年味”的道路上,关于服务细节的问题。春节期间,有市民感慨,在一些民俗文化节上,民俗活动同质化问题严重,服务不细致,后勤保障不到位,餐饮服务跟不上等问题。
如何留得住“年味”和“乡愁”?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对于过年的期待并不仅限于吃一口家乡菜,看一看家乡的民俗盛宴。如何让归来的游子,在温馨和舒适中回味记忆中的大年?笔者认为,民俗文化活动组织的诸多细节必须跟的上。
一年又一年,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年味被打包、珍藏,随着时间流逝,在发酵、飘香,到了第二年年底,它又一次发出召唤,成为一种记得住的乡愁。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