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有节,既想在秋天里收获,又不想在冬天里耕耘,这显然违背了天地大道,也显然不是我们的投资观。世上哪有刚刚好,正如谚语所言,“如果你要等到知更鸟报春,那时春天已经结束了”。
2008年10月17日,美国股市陷于次贷危机中恐惧气氛最严重的时刻,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并取了一个非常燃的标题:“Buy American,I am”。十年之后回看,这篇文章显然已成为经典之作。
“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地方,金融系统都是一片混乱。更糟糕的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已蔓延到整个经济体系之中,短期内,美国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商业活动将会停滞不前,而媒体报道也将会更加令人恐慌不安。”巴菲特先是描绘了一番世界末日般的景象,然后笔调突然来了一个180度的急转弯:“因此……我一直在买入美国股票。”
接下来,他给出理由:“恐惧正在蔓延,甚至吓呆了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当然,对于竞争力弱负债率高的企业,投资人保持谨慎是正确的。但对于美国那些竞争力强的企业的长期繁荣前景过于恐惧就是非常错误的了。这些优秀企业的利润也会突然下滑,但大多数主要企业都会在未来5年、10年或20年创下利润新高。”
“我无法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对于股市未来1个月或1年会涨会跌我一无所知。但是,很有可能,即在市场恢复信心或经济复苏之前,股市将会上涨,而且可能是大涨。”
巴菲特并不是纸上谈兵。2008年初到2009年底,在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市场一片混乱之中,巴菲特以真金白银在大举扫货。2009年美股反弹后,巴菲特仅对高盛和通用电气的投资收益就翻了一倍,在半年内狂赚100亿美元。
重温老故事并不是为了拷贝别人的神操作,因为历史并不会简单重复。相比于历史案例的具体细节,其背后的原理更值得沉思。
有句话说得好,“悲观者正确,乐观者成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就此而言,悲观者正确。然而,如果一味躲避,人类恐怕也仅仅是地球上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种。正是勇于探索和开疆辟土的乐观精神,才最终让人类进化为灵性之王。所以,从长期看,乐观者成功。
市场的背后是人性,巴菲特在次贷危机当中的操作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认知。他深知“恐惧是极具传染性的”,但是“恐惧气氛反而是投资者的好朋友,”因为,“恐惧或者说悲观主义造成低价格”,而且“现在所有的坏消息将给投资者在此后未来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里创造机会。”
在他看来,当人们对一些大环境事件的忧虑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事实上也就是做成交易的时候。“恐惧是追赶潮流者的大敌,也是注重基本面的财经分析者的密友。”他甚至认为“股灾是上帝给价值投资者最好的礼物。”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更进一步,不惜动用夸张的比喻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我们迎来了农历己亥年,在过去的这一年里,中国经济去杠杆、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叠加共振,A股市场经历了史上相当艰难的一年。用理性的乐观主义的眼睛看待当前的市场,应当说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一些新的积极因素已在累积。看内部,随着12月份社融增速和财政支出等数据超预期,逆周期政策对经济的托底效应逐渐显现。央行大幅降准、新创设永续债互换工具等信用宽松力度进一步加大,“去杠杆”导致的信用紧缩开始缓解并逐渐转向信用宽松,市场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开始修正。看外部,中美均已认识到“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的现实,中美贸易谈判仍在按预期推进。美联储加息暂停,国际资金重新流入新兴市场。同时,当前低迷的市场也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较好的环境。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而是以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视角,在新的一年里果断布局结构性发散行情的赢家。 (弓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