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和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绿色出行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新常态。
“绿色出行”这个概念是针对道路拥挤与环境污染提出的。它是指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出行方式,号召人们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或者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旨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城市交通压力和改变城市交通观念。可以这样说,只要是能降低能耗和污染的出行,都能够称为绿色出行。
太原的公共自行车,在全国骑出了免费率、周转率、租用率、建设速度“四个第一”,成为了绿色出行的一张名片。
但“骑车族”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与汽车抢道,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原因也很简单,城市的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越来越窄,再加上“汽车优先”是道路交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机动车侵犯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停车位被占用,自行车往往只能与机动车或行人混行。
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出行的今天,面临一个问题:已成为城市交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自行车,所享受的路权却与其角色的重要性相去甚远。
赋予自行车与机动车相同的道路通行权利,建立独立、连续、安全、舒适的自行车路权体系,减少不同车辆间的争道冲突,成为许多城市正在探索的课题。2018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提出:鼓励绿色出行,保障自行车路权。
根据以往各地经验,自行车高速路广受市民称赞。厦门云顶路的“高空自行车快速道”、北京正在建设的回龙观到上地的“骑行大道”等专用路,不仅能够方便上班族,更让自行车“路权”意识深入民心。
事实上,开辟专用自行车道,建构绿色出行的长效机制,发达国家已经具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在丹麦的哥本哈根,自行车已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的象征,各种交通工具中自行车的受重视程度居首;在英国伦敦市中心,不仅道路规划优先考虑自行车出行,而且政府还将三分之一的道路给了自行车;在法国巴黎,60%的居民不再靠汽车出行,自行车正在成为交通主力。因此,我们不妨学习借鉴这些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科学规划城市道路,赋予自行车更多路权保障。
鼓励骑行,有利骑行者身心健康,有利于城市多一些蓝天白云。要让市民树立以骑行为美、节约能源为荣的价值观,就必须赋予自行车更多路权保障。可以预想,一个“骑乐无穷”的城市,将更加宜居,也势必令人更加向往。
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