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中国也在消费分级的路上加速前行。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品,愿意为建立在产品本身价值之上的品牌溢价和情感价值买单;另一方面,三线以下城市有很多居民追求低价产品,高性价比产品则在一二线城市有较大市场。
消费分级、逆消费升级成高频词
以低价拼团亮相的电商平台“拼多多”,在成立不足三年的时间,就实现活跃用户一亿左右,紧跟在淘宝和京东的后面。而主打优质低价的“名创优品”在成立四年的时间内就实现开店2600多家。这两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当低价商品在三四五线城市大有市场的同时,高性价比产品在一二线城市也仍有较大的需求,事实上,近两年,特别是2019年,当消费升级成为热词之时,消费分级和逆消费升级更是频频出现。
2018年“消费降级”这个词也曾热闹了一阵子,“榨菜方便面一顿饭,85后、90后要做好吃苦准备”的网文竟然在网上置顶,还有消息曝出2018上半年,涪陵榨菜营业收入为10.64亿元,同比增加34.11%,净利润同比增幅达77.52%。还有人将榨菜的热销归类为“消费降级”现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消费者更注重体验感、品质感和品牌化的“消费升级”现象亦表现得如火如荼。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走向,当众多网站还在为到底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之时一个锐不可挡的“消费分级”时代到来了。
由盲目跟风消费到分级消费
特别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王先生,以前每到周末或者节日,总会约上亲朋好友逛商店、吃大餐,每周这样的活动一般都要花掉上千元,甚至更多。如今,他与朋友们节假日娱乐休闲方式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吃喝逛变成了花钱少,更健康的聚会方式。换上休闲服和运动鞋,要么到省城周边爬山、游园,要么一起开车去摘草莓、种小树。像王先生这样花钱少、重友情的消费方式并非个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绿色休闲新型聚会方式,也成为省城众多上班一族亲朋好友相聚的首选。
当记者的王女士和在银行工作的女儿都是典型的“果粉”,几乎每年入手一部iPhone新手机。然而,今年以来,她的这种消费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现在的王女士表示更喜欢用小米或者华为手机。她告诉记者,以前每年都要入手新款苹果手机,仅手机消费一项,每年就要花掉近两万元。今年,在她的带动下,她和女儿毅然退出“果粉”队伍,而是选择入手性价比高的小米手机。仅此一项一年节约七八千元。
Zara不论在北上广深,还是在二三线城市,一年四季都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小赵和小王正在精心挑选自己的衣服。小赵说,以前特别喜欢追逐品牌大牌新款,去年以来,她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盲目追求品牌,因为那么多的品牌衣服成年挂在衣柜中,使她深深感到无疑也是一种浪费。她表示现在的自己已变得理性多了。
李丽有两个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增加孩子的知识面,每月花很多钱购买新书。然而有些书看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保存价值,而且在家里占很大地方。最近她却成了图书馆,网上借书的常客,李丽认为即看即换,省钱便捷看的知识更多。
消费理念回归理性呈现多元化
“消费分级”时代到来,以品效提升、追求精品化和高附加值为代表的“消费升级”与回归高性价比、追求物美价廉为代表的“逆消费升级”现象共存。那些兼具高端服务与高端品位,更追求私人定制和独一无二的体验感的也是大有人在。
越来越多的美发、护肤会所在省城风起云涌,虽然收费特别高昂,而且需要预存一笔钱,但是却受到一大批高端消费者的欢迎。王女士是一家美发会所的会员。她说,自己年前想做一个新发型,但是通过电话预约告知,自己满意的发型师预约单已经排到腊月二十九。记者在一些高端美发会所调查时了解到,一个技术总监单次剪发价格就达到了280元至300元,如此不菲的收费,有时有型师甚至还是一剪难求,尤其在过年前一个月,更是热得烫手,红得发紫。
对比老一辈“理发10元”的消费观,大几百元的理发价格显然属于高消费了。这同样表现在市民吃穿住行的多方面:省城太原一些高端民宿,大床房一天1000元的价格,在节假日更是一房难订。高端月子中心一个金牌月嫂每月工资上万元,最低一个月也要5000元,就是这样的高价,都需要提前预订……
“消费分级”这个词汇,从2018年“热”到2019年,而且还在持续升温。有专家认为,一方面,消费升级的趋势并未根本上扭转,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分化,降级现象频频出现。简单地说,消费者既重视品质、品牌和体验感,同时也要求物美价廉。
还有专家表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且空余时间多,故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往往追求低价,互联网的逐步渗透更是为其购物增添了又一渠道;而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居民追求高性价比,一方面来自房价对消费的挤出效应以及中产焦虑,另一方面来自社会文化的进步,越来越多人逐渐放弃略显虚无的身份地位消费,重新审视零售本质,回归理性消费。
正是由于所属地域、社会圈层和消费群体的差异,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也出现了分化,多元化的消费现象促使“消费分级”时代的到来。
本报记者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