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非金融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率实现100.77%,比2016年的97.02%提高3.75个百分点,实现保值增值。其中省属国有企业保值增值率实现100.63%;省属监管企业保值增值率实现100.47%。
这份数据的背后,监管的作用功不可没。
山西的国有企业,包括金融、非金融等,是全省山西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山西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我省的国企国资改革并不是简单地为国企融资或者说是圈钱,而是要更加开放的态度,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资产证券化,把省内的国有企业和一些正在崛起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超级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此过程中,监管必不可少。而且,随着国企国资改革的深入,监管的领域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比如说,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在坚持党的领导、党管干部的基础上,一方面,我省应推进依法监管、分类监管、对标监管、穿透式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同时,监管还要刺刀见红,把压力传导下去;另一方面,要突出监管重点,围绕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资本运作、提高资本回报、维护资本安全、防范投资风险五个方面从严监管,优化监管流程,推进分层分类管理;当然,还应该强化经营考核,实现与企业领导人薪酬挂钩、与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挂钩、与对企业管控方式挂钩、与企业领导人员任免挂钩等“四挂钩”。
对国有金融企业的监管,需要财政、国资、金融监管等部门统筹协调,统一监管标准,保证监管到每个死角。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监管效率,为改革在阳光下进行提供一份保障,既减少了权力人犯错的机率,又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终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率,为全省的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