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韩利萍:“巾帼榜样”中的“大国工匠”

  •   韩利萍在省妇联举办的“倾情礼赞新中国·巾帼奋进新时代”三八红旗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做宣讲。 本报记者 王佳 摄

  •   “获得这个属于我们女性的荣誉,我觉得格外兴奋,也感到浓浓的暖意。职业女性不容易,一手托着家庭,一手托着工作,天平的两头哪一边也不想倾斜。想要两者都要兼顾,需要我们不仅有担当、有爱心、有智慧,更需要我们与时俱进。”3月1日,在省妇联举办的“倾情礼赞新中国·巾帼奋进新时代”三八红旗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韩利萍感慨道。
      韩利萍,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数控铣工,从普通女工到“大国工匠”,她27年如一日,在平凡岗位做出突出业绩,成为新时代智能工人的时代坐标。

    铣工小白:通过“削土豆”练就绝活

      “1的365次方=1;1.01的365次方=37.8;0.99的365次方= 0.03。”这是韩利萍喜欢和人分享的一组公式。她说,一年365天,如果每天进步0.01,一年以后会获得37.8倍的回报。
      正是靠着坚持不懈、聚沙成塔的韧劲,韩利萍用二十多年时间,从师傅眼中“基础最差的徒弟”、普通铣工成长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成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
      “我是1991年高中毕业后走上铣工岗位的,由于没有上过技校,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甚至连图纸都看不懂,经常干废活儿,师傅训得狠,惹得我没有少哭鼻子。”韩利萍在报告会上如是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韩利萍在家做饭,突然想到“为何不利用家中的土豆、萝卜切出零件模型呢,这样不就可以很直观地帮助自己消化理解图纸了吗?”从那一天起,韩利萍家中的餐桌上每天便多出了一道不明形状的特殊的“菜”。就是靠着这样的台下苦练以及“毫厘”不弃的执着,她迈出了技能成长第一步。
      “入厂时基础差,只能白天干活,晚上学习。”但最初十年的铣工经历为韩利萍日后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0年初,中国航天装备迎来全面升级换代,数控机床代替了传统机床。“当时厂里的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上过高中的韩利萍成了第一批操作数控机床的工人。不懂编程,就从头学起,看不懂零件内部结构图,就用土豆、萝卜削出模型,一遍遍琢磨。
      “一路走来是个中等生。付出很多,走的路虽然比较笨,但收获了自信。”当年“削土豆”的韩利萍如今早已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能高手。即便是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韩利萍也练就了一身“绝活”:通过聆听机床及刀具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和工件表面,她能准确判断出机床和刀具的运转状态。通过提前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刀具损伤和零件变形等问题发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也正是凭着这些“绝活”,韩利萍将火箭发射平台上的关键部件“四通均流阀”加工合格率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100%。28年来,韩利萍和她的团队,加工的这个关键零件,通过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天舟货运飞船”送上了太空。

    “幕后英雄”:自有一套“独到”加工思路

      在承担神舟飞船和探月卫星发射支持系统和国家重点武器装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中,韩利萍多次临危受命,攻克制约工程研制的技术难关,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和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活动发射平台重达1800多吨,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是一个集纳了多套系统的大型精密设备。
      韩利萍和她的团队正是托举起长征火箭的“幕后英雄”。发射平台是火箭发射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发射前总装、测试、转场的各个环节,“毫厘之间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火箭无法准确进入轨道”。
      “四通均流阀”是长征火箭发射平台的关键控制件。韩利萍举例说:“四通均流阀体不足200毫米见方,分布着不同规格的70余个阀孔。每一个阀孔的加工精度都必须控制在0.02毫米公差之间,相当于头发丝的三分之一,粗糙度值只有1.6微米。这些阀孔的加工质量将直接导致发射平台支撑装置起降的精度和平衡度。”
      阀体类零件孔系多,腔体内部孔和孔相贯相交,如果加工工艺安排不细致,稍有丝毫差池,精度就无法保证。这些让人头痛的难题,韩利萍却有着“独到”的加工思路。“小孔、深孔、斜孔先行”“先粗后精”的加工顺序原则,刀具的优选,切削参数的合理匹配,减小毛刺的方法等等全套工艺参数,是韩利萍多年操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她确保零件加工一次成功、万无一失的“绝活”。
      在声音嘈杂的车间里,韩利萍通过聆听机床运转、刀具切削和加工振动的声音,观察铁屑颜色、形状变化、工件表面刀痕,就能够准确判断出刀具的磨损程度和零件切削过程中的微变形量,及时进行修正补偿,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可靠。

    “韩利萍班组”:聚焦航天型号科研生产难题

      独木难成林,一花不是春。韩利萍对徒弟总是倾囊相授,“毫厘”不保留。
      目前,韩利萍带徒弟9名,现已晋升为高级技师1名、技师3名,3名徒弟先后获得山西省数控技能竞赛数控铣第一名和第二名,分别获得三晋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她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近3年来在航天武器装备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革新50多项,成功申报并获得6项国家专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以韩利萍名字命名的“韩利萍班组”,成为航天一院班组建设示范基地,打造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班组,一个成果倍出的班组,一个勇于创新的班组。
      工作室成立以来,聚焦制约航天型号科研生产瓶颈难题,实现技术革新300余项,成功申报并获得11项国家专利,培训交流400余次,平均提高效率40%以上。工作室成员多次包揽山西省、集团技能大赛冠亚季军,涌现出了一批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成为公司“攻坚克难的基地、技术交流的平台、人才培养的摇篮”。
      这个平均年龄28岁的年轻团队,连续三年荣获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神箭金牌班组”称号,先后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航天金牌班组”“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和“全国女职工建工立业标兵岗”等荣誉称号,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首批“全国工人先锋号”。

    本报记者 王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3-05期

    • 第2019-03-04期

    • 第2019-03-03期

    • 第2019-03-02期

    • 第2019-03-01期

    • 第2019-02-28期

    • 第2019-02-27期

    • 第2019-02-26期

    • 第2019-02-25期

    • 第2019-02-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