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对孩子快乐成长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把快乐局限在学习轻松、无忧无虑的层面,局限在愉快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尤其是一些条件优越的家庭,那些父母往往自己经历过艰苦打拼,所以就不希望孩子活得太累。家长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孩子只要能够快乐幸福就好,问题是,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其实,要做到让孩子快乐很容易,但要做到让他未来也快乐就很难了,要做到让他未来也幸福就难上加难了!
适当的强制让人坚强进取
人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体验成就感,在成就感当中产生的快乐才是可持续的、长远的。更何况若要追求巅峰体验,怎能没有汗水和眼泪!我们都希望年轻人活得精彩,希望他们年轻时在艰难和容易的两条路中,选择艰难的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的生命才能不同凡响。“充分学习达到卓越,就可以带来开心,因为你会自信,感到骄傲并产生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才是年轻人应该追求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才可持续。
适当的强制可以培养创造力
说到创造性不能不谈到自由,无自由无创造,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但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自由,度在哪里,却不是常识而是有分歧的话题。
从我们已有的人生经验来看,要在社会上做出成就有所建树的话,一般要具备三个特质:优越感、危机感、自我克制。优越感让人自信,危机感让人努力,自我克制让人理性和专注。这些特质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生长。尊重孩子,意味着承认人性弱点,接受孩子玩耍的天性,但并不纵容,而是耐心帮助孩子完善自己,鼓励孩子持续专注地做事情,这个过程必然包含适度的强制。然后,逐渐帮助其建立起一个自己能独立获得成就感的生活模式——通过持续努力和专注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模式至关重要。
适当的强制有助于培养孩子爱心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最有爱心和孝心的孩子往往不是得到父母关爱最多的老幺,恰恰是被要求最严格的老大,“有事问老大”,这是过去传统家庭里常常出现的情形,为什么老大更靠谱?因为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能力,老大受到了更多的强制,一切都要对弟弟妹妹谦让,等于老大无形中得到了一个巨大的好处,即受到了更多关爱他人的训练,爱的能力更强。严父之爱和慈父之爱不同的一点在于,慈父之爱是无条件的,严父之爱是有条件的爱,严父的爱本质是:服从是最大道德,不服从将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所以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爱,从而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意识。
就教育来说,如果强制是一种恶的话,那它也是一种必要之恶,尤其对低幼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必要。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必要之恶就渐渐的不必要了,自由则越来越必要。比较理想的教育是:年幼时,中式家庭教育加华德福教育,即严父慈母加高度自由的学校,中式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克制力和危机感,以养成受人尊重的教养和初步的克制力,而华德福教育保护孩子好奇心、培养其想象力,以保持其童心;中学时,家庭教育逐渐走向民主自由,严父逐渐变慈父,学校教育则选择高度规范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的十一学校模式;大学时,则完全放养,进入大学,爱咋的咋的。 (吴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