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品投诉依旧高居榜首、交通工具类投诉持续上升、电商购物假货多多……作为消费者的您,在哪些领域碰过闹心的事儿?
据太原市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投诉热点分析: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155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0余万元。其中,商家的售后服务、质量和合同问题排名前三;家用电子电器、装修建材、通讯器材、预付式消费等领域都是消费者的陷阱。
服装鞋帽投诉最突出。日用百货类投诉在商品类投诉中位居首位,2018年太原市消协共受理2017件,占商品类投诉的24.71%。其中,服装鞋帽的投诉最多,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最严重。究其原因,一是,服装鞋帽市场良莠不齐,质量好坏不一,加之经营者销售时未经严格检查,导致有质量问题的服饰商品流入消费者手中;二是部分经营者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导致消费者所购的服装鞋帽出现质量问题时难以及时退换货或维修。
汽车零部件“三包”是戏言。2018年,交通工具类投诉中,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达1219件。发动机机油增多、变速箱存在异响、承诺不兑现、维修质量不过关……汽车及零部件存在的问题让消费者最为头疼。而购车时销售人员口头承诺赠送车载导航、加油卡、免费提供贴膜、车内装潢等优惠或补贴不兑现等问题也是投诉焦点。据了解,部分售后维修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维修技术差,汽车维修行业不够规范等,都是纠纷热点。
家用电器质量没保障。质量问题和售后问题是家电类投诉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一些厨房类电器、小电器质量没保障,如油烟机钢化玻璃爆裂、冰箱有异响、净水机漏水;其次商家与消费者约定安装时间时,未提前明确告知消费者应收取的材料费;安装服务不及时和部分厂商存在重销售轻服务的观念,服务意识淡薄让消费者无法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装修建材问题多。因装修问题引发的消费纠纷也数不胜数。2018年,装修建材领域问题主要集中在:装修合同存隐患。部分装修公司未使用规范合同文本,而消费者在签约时忽视对合同条款的审核。装修标准、建材品牌、价格、付款方式、延误工期责任等约定不清,消费争议时有发生;其次,建材质量差。多数消费者对建材不了解,质量无保障,无论自购或委托施工方采购,都容易遇到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的问题。究其原因,合同约定不明确和质量不过关是主因。
非现场购物投诉上升明显。电商平台网络购物频频爆出商品售假、退换货服务难等问题。一些电商承诺“保证正品”“假一赔十”“全程溯源”,但仍然频频售假,面对消费者的质疑拒不承认售假、拒绝假一赔十、拒绝提供相关进货凭证、在页面随意更改原产地等;质量和失信以及商品售后服务难保障。据悉,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侵害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买到假货或者质量瑕疵的商品却由于经营者不同意退货等因素导致维权困难。
预付式消费侵权成顽疾。居民服务类投诉主要集中体现在预付式消费较多的美容美发行业。比如:办卡容易退卡难、办卡手续不规范、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不平等格式条款限制消费者权利、擅自终止服务等原因造成投诉居高不下。太原市消协相关人士表示,制度规定不够完善和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以及行业自律欠缺,让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意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行业管理与自律。
装饰装修纠纷处理难。房屋装修因涉及金额较高,一旦出现纠纷给消费者造成很大困扰。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有:签订合同前装修公司有意压低施工报价以便揽客,但施工到一定阶段变相收取额外费用;装饰材料品牌与宣传不符,欺骗消费者;售后服务存在推脱、延迟、不履行等问题;个别装修服务公司通过各种宣传及各种优惠,给消费者价优质高的假象,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大量消费者后突然关门歇业,成为新的投诉热点。而合同约定不明确,导致后续产生纠纷且举证困难;消费者面对各种质量问题往往以不符合房屋交付标准拒绝收房,导致双方在纠纷调处时产生较大分歧。
文化娱乐服务投诉成新热点。随着消费者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长,文化、娱乐、体育消费投诉也大幅上升,多发于健身房、游泳馆、影院、儿童游乐场等消费场所,呈现个案金额大、人数多、调解难等特点,且时常伴有强制消费行为。比如:因经营者歇业、转让、资金链断裂等原因导致经营无法持续,服务得不到保障;经营者存在承诺不履行、服务缩水,会员卡充值金额设“下限”、余额不退等问题。
本报记者 郝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