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了!愁死了!”最近,家住省城迎泽区的静静又怀孕了,但与两年前不同,这次她更多感到的是焦虑和烦恼。
由于公公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现在一岁多的儿子由其父母照看,但两位老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年纪的孩子身边根本离不开大人,再来个小的我们真的看不了。”
“就算不用操心大宝,就只带小宝,可对于我来说,6个月产假也太少了啊!”考虑到日后抚养孩子的经济压力,静静实在没有勇气辞职做一个全职妈妈……
“如果能有招收婴幼儿的托幼班就好了。”但静静在附近的幼儿园打听了一圈,能接收的孩子最小年龄也得两岁半。
二胎时代下,托幼问题日益凸显。
二孩放开,托幼“缺位”凸显
在其他人眼中,静静还算幸运的,起码有父母能够帮忙。
在省城某金融机构工作的于文告诉记者,国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时,她也曾动心。一是因为很喜欢孩子,二是觉得儿子有手足陪伴,长大之后就不会太孤单。但动心归动心,想想现实情况,于文最终还是决定不生了。
“去年,意外怀孕让我挣扎了好久,但最终还是决定把孩子打掉。”在省城某国企工作的张女士坦言。“富有富的养法,穷有穷的养法,经济方面都好说,关键是孩子在3岁上幼儿园前没人帮忙看管。我和丈夫双方的父母身体都不好,没法帮带孩子,完全依靠育儿嫂又不放心。一胎时我请了一年假来照顾孩子,上班后又陆续找过几位育儿嫂才勉强撑到孩子上幼儿园。”回忆当年带娃的艰辛,张女士很无奈。
“一胎的时候,我也考虑过私立的托管班,但考察下来,发现‘无证、无照、无资质’的机构远多于正规机构,正规的机构收费也高,动辄每月几千元,对一般家庭来说确实负担不小,就放弃了。”张女士告诉记者。
不论是静静、于文还是张女士,她们的困扰,是很多职场妈妈的现实写照。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0%左右的父母在是否要生育二孩上首先考虑的是托幼因素,约有62.3%的受访家长有0岁至3岁托幼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给妇女的产假是6个月。也就是说,孩子半岁后,母亲产假就结束了,之后要全职投入工作,白天基本无法照顾孩子。而大多数幼儿园一般只接收3岁以上的幼儿。那么除去半年产假,剩下的两年时间,小宝宝该由谁来照顾看管?
进托班,爸妈的无奈
“若非实在无奈,谁会把孩子放进托班?”尽管大多数孩子都会在刚被“托”进去的那段时间里,哭得家长肝肠寸断,但还是有不少家长选择将孩子送进托儿机构。
乐乐今年刚满2岁,可她已经上了2个多月的幼儿日托班。上周五傍晚5点多下课,一看到来接她的是邻居阿姨,她就很不开心,一路上都默不做声,回到家发现妈妈不在,更是撇着嘴想哭。
“每次我临时加班来不及去接,就感觉她好像小心灵受伤了一样,很可怜。”乐乐的妈妈说,他们夫妻俩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大宝4岁多了放在婆婆老家上幼儿园,小宝没人帮忙带,1岁多就送托班也是无奈之举。
“每周周一到周五都是早上8点多把她送过去,下午5点多接回家,做了饭再收拾一通,8点多孩子就又要上床睡觉了,最多是睡前的两个多小时能陪陪她。周末经常要回老家看大宝,又是一顿折腾,很多时候夜里看着乐乐睡在一旁,我就鼻子发酸”。对于孩子的抚养,乐乐妈妈觉得总是亏欠孩子很多。
据了解,在日本,宝宝最小6个月就可以入保育园,在瑞典首都,政府还确保了所有一周岁的儿童都能入托。
乐乐妈妈认为:“2岁进托班其实并不早,上了托班,以后也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可是目前太原托班市场的总体环境和国外肯定不能相提并论。”
当初为了安顿好孩子,佳佳妈妈把家附近方圆五公里内的托班机构都仔仔细细地考察了一遍。她说,有些机构一个班里孩子太多老师太少,根本照顾不过来,“只能保证孩子不受明显的伤害,不哭太久,其他都谈不上。”有些托班的活动场所设在二楼露台,安全保障都没有做得十分到位。
“比如有一家托班的大门只是上了插销,我问老师时,老师刚说孩子打不开,我家宝宝就自己打开跑出去了……”佳佳妈妈觉得,在把孩子“托”起来之前,一定要仔仔细细地考察托班的各方面条件,特别是安全保障问题。
两会声音:加快托育服务体系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半的被调查家庭有0到3岁托育需求,托儿需求与服务供给矛盾突出,托幼事业发展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家庭日益增长的托幼需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妇联界别、民盟中央、农工党中央都提出建议,要加快托育服务体系发展。
全国两会期间,妇联界别提出了《关于推进3岁以下托幼服务帮助妇女平衡工作家庭的提案》,指出,3岁以下托幼服务体系尚未建立,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来统一领导全国3岁以下托幼事业发展,缺乏全国性的关于3岁以下托幼服务发展的相关意见和政策措施来指导、规范托幼事业发展,亟需顶层设计规划,构建相关政策法律体系。
“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省份根据当地出生人口监测、预测数据,结合生育意愿和托育意愿,由相关部门联手牵头,制定适应本地区城镇发展和人口布局的0-3岁儿童托育服务发展规划、相关指导意见及行业准入标准。”在加强顶层设计方面,民盟中央提出,将0-3岁儿童托育服务纳入学前教育规划,加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或指导性意见,明确政府对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责任和义务,有序引导和规范托育行业发展。
就增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民盟中央建议,简化审批手续,鼓励采取公办民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依托和扩展现有幼儿园、补贴社会组织和个人办园等多种方式,开办非盈利性或营利性托育机构,因地制宜多渠道增加供给。鼓励公办幼儿园适度增班扩容,尽力增加公办托育园所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建立公办社区托幼网点,倡导在社区开展“短时看护”服务,探索“社区化、就近化”的托育服务模式。充分利用小区配套学前教育等场所,办好托育服务。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个人开办托育园所。
农工党中央也提出,统筹城乡推进公立和私立托育机构多元发展。通过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多主体参与的良好环境。建立满足多层次需求的规范化供给市场,鼓励非营利性托育服务发展,深挖社区和非营利部门在提供儿童和家庭服务中的潜力,控制营利性托育服务占比。由于在托育问题上城乡差异性强,偏远地区可在现有幼儿园的基础上增设“小托班”。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在获得相关资质的情况下,在企业内开办托育机构,尤其是接收3岁以下婴幼儿的托儿所,使3岁以下婴幼儿的母亲能够在工作时间内进行哺乳和探视。鼓励尚不具备条件的企业与邻近社区合作,共同开办托育机构,这样可方便接送,减轻双职工家庭的负担。同时,鼓励企业提供独立的母婴室和相应设备,推动企业关注女性职工育儿需求。
本报记者 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