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门槛低、需求大、缺监管 ——

托幼机构让人“雾里看花”

  “适应对象:8个月至4岁宝宝”“面向0.5至4岁婴幼儿提供高品质托育”“专注0至3岁宝宝全日制早教”……当下,尽管一岁多的孩子有些还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但在省城太原,各种婴幼儿托管中心、家庭式婴幼园、全日托亲子园、幼儿托管班等早教机构却都向一岁甚至不到一岁的孩子敞开了大门。
  “二胎政策开放后,小小孩上托班成了越来越多二胎家庭的‘刚需’。”省城小店区南中环路上的一家托幼中心的负责人表示。
  走访中,记者看到年后的许多托幼中心都迎来了新生报名的一波高峰。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块市场存在着巨大潜力,但其迅速发展的背后却是亟待规范的尴尬处境,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家长们选择托幼机构时,也经常只能是“雾里看花”。

私人托幼门槛低,无执照也营业

  “旁边小区内就有个幼儿全日托班,不到八十多平方米的区域既是孩子们的活动室、音体室,又是阅览室、保健室,到了午休时间,临时搭上十几张简易的小床铺,也就变成了孩子们的寝室。”家住省城小店区坞城南路附近的小娟是个二胎妈妈,今年刚开春,她就把不到两岁的女儿送进这家托幼机构。
  “他们只收10个孩子,还好送得早,不然就耽搁了。”小娟告诉记者。
  这10个“托”进去的宝宝,全都不到三周岁,但配了3名老师,这点是小娟比较满意的地方,“听说两个老师以前都在幼儿园里教过,这样的条件每个月要1580元,贵一点远一点的托班,对我们都不合适”。
  尽管小娟知道这家托幼班依附在小区内,没有任何营业执照,但出于无奈,她还是打算把孩子“托”进去过渡一段时间。
  走访中,记者发现,类似的私人创办的早教托班机构在省城太原并不少见,它们的创办门槛极低,大多分散在居民楼或写字楼里,有些由经营者挂牌即视成立,有些索性连牌子都没有,是由全职妈妈带着自家孩子,再召集周边几个同龄孩子一起组成的临时托管班。
  当然,太原目前也有不少大型的早教托班机构,它们也为一岁半至三岁的孩子开设小小班托管教育。不过,这些大型的早教中心虽然场地较大,但由于生源多,很多时候班级的师生配比也不合理。3月25日,记者来到位于省城千峰南路附近的一所大型托幼中心,看到一个15个左右孩子的班级里,只有2个老师在负责。

托幼中心收费高,每月三千称划算

  “一年快3万元,都快赶上我一个人多半年的工资了,但是也没办法啊,家里父母都帮不上忙,老公也时常出差,家里没人管她,附近也只有这一个托幼中心。”在省城某事业单位上班的西西告诉记者。
  记者在走访中看到,在私人创办的幼儿全托班里,每月的收费最低也要1200元左右。而大型加盟类机构的收费则要贵出很多,每月基本都在3000元左右。而不论是私人的还是大型机构,提供托幼的时间都是周一至周五每天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5点,不包括周六日。
  在省城南中环街附近的一家全托早教中心里,每天提供早点、午餐、晚餐,外加水果和酸奶,价格按报班时间算,分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到12个月不等,报班时间越长,每月分摊的费用也相对较低。最便宜的是12个月,基本不放寒暑假,在7.8折之后的要价是3万3千元,分摊起来每月也要2700多元。
  “好贵啊!”当记者发出感慨时,对方的解释是:“我们每周都会为孩子们开设创意课、律动课等三次早教类课程,你想啊,上一节早教课、一个小时,收费都至少100元,这样看的话,还是很划算的。”
  一位妈妈坦言,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这么贵的费用,“一个月3000多元,有条件的还不如直接请保姆在家带”。

市场蓬勃发展,监管空白待规范

  不论把宝宝送去托班前家长有怎样的顾虑,私人创办的家庭式全托班还是大型的早教托班机构,它们都迎来了新生咨询和报名的一波高峰。
  “二孩政策放开以后,我们的生源翻了两番。”走访中,一位大型的早教托班机构老师向记者坦言,不少妈妈生了二胎之后,都是因为两个小孩带不过来,才送进来的。托班最小的孩子,只有一周岁六个月,吃饭还需要喂、说话也不利索。
  虽然这样的托幼机构在太原遍地开花,但家长在选择时大都是“雾里看花”。
  3月24日,记者来到省城体育南路附近的一家大型的早教托班机构,看到营业执照中写的是教育咨询、教育管理等,跟幼儿托管并无半点关系。该店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3岁以下幼儿托育服务工作的管理,目前,国家层面尚未有一部专业法规对校外托班机构的市场准入要求和监管进行规定。”
  据了解,目前我省对于0-3岁托幼教育,并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监管基本处于“真空”状态。该负责人表示:“托幼机构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符合哪些要求,都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很多托幼机构在申请资质上做文章,打擦边球,申请教育咨询、文化培训的资质,做着托幼教育这件事,市场亟待规范。”
  无独有偶,省城位于晋阳街上的另一家早教机构的李老师,也表示目前托幼机构开设门槛低,政府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师资不稳定,专业度也不够,甚至有时会出现乱象。她希望政府早日出台管理标准,为符合规范的机构颁发办学许可证,让机构安心办学。

本报记者 王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3-26期

  • 第2019-03-25期

  • 第2019-03-24期

  • 第2019-03-23期

  • 第2019-03-22期

  • 第2019-03-21期

  • 第2019-03-20期

  • 第2019-03-19期

  • 第2019-03-18期

  • 第2019-03-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