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灵丘农民漂洋过海“发洋财”

  “我是一名木匠、钢筋、建筑工人。在国内,冬季一般就停工了,出国务工基本上不存在这种情况,一年除了中秋节和春节放几天假,其他时间都有活干!”灵丘县东河南镇清泥涧村民孙茂功说。
  今年元宵节刚过,孙茂功就开始忙碌联系国内的多家劳务输出公司,帮助本村及周边村子的年轻人介绍出国务工。
  村民孙小燕说,孙茂功出国的第三年,也就是2004年,家里就盖起了四间宽敞明亮的大正房,当时家里的装修让全村人大开眼界。
  清泥涧村依山傍川,全村470多户,村内林地多、耕地少,村民一直都有外出务工的传统。在孙茂功的带动下,出国务工能脱贫致富,在清泥涧村,是一个公认的事实。全村有十多名青壮年劳力通过出国务工都挣了钱,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支部书记段光文说,“村民于计生弟兄两人,一个姐姐,父亲残疾,收入甚微。二十五六岁了还是光棍。2014年,他在孙茂功的帮助下,到喀麦隆务工。去了两年,挣了十六七万元,回国后,娶了媳妇,并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现在还在国外务工呢。”
  看到身边的出国务工人员能得到这么好的回报,很多还在家门口务工的农民也想出去试一试。现在,孙茂功已经成了一名劳务经纪人,由他带出去的务工人员每年可挣10万多元,最低也能挣8万多元。包括周边村,他已经带出去30多人了,都是从事修路、建筑方面的工作。
  曾在南非打过工的村民马飞解释说,“漂洋过海出国打工,收入可观,想家了随时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通话,打电话话费也不贵,只是不能照顾家人。”
  “但是呢,出国务工也是有条件有限制的,年龄一般不能超过53岁,我今年50岁,还能再干两年。”孙茂功乐呵呵地说。

本报记者 张云 通讯员 马明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3-27期

  • 第2019-03-26期

  • 第2019-03-25期

  • 第2019-03-24期

  • 第2019-03-23期

  • 第2019-03-22期

  • 第2019-03-21期

  • 第2019-03-20期

  • 第2019-03-19期

  • 第2019-03-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