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全国老龄办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在山西,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同样非常迅速。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582.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73%。关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
面对越来越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省一直在积极探索。今年,一系列助推政策更是频频出台,旨在推动养老服务业实现“从有到好”……不难发现,一场围绕着山西人养老的提质升级已然展开。
一个养老故事
在刚刚过去的2月,79岁的太原市民赵大爷从住了将近一年的一家民营养老院回到了家,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切,他由衷觉得有种从未有过的自在。
赵大爷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妻子去世早,他靠着仅有的工资好不容易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看着他们成家立业,自己又添了孙子孙女,他打心眼里高兴。
当兵出身的赵大爷有着非同一般的自律,虽然已年近耄耋,但平常自己能解决的事他绝不会去麻烦子女。多年来,他都是一个人蜗居在老房子里,自己生活能自理,身边还有一群可以聊天、打麻将的老友,日子过得颇为自在。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样的生活因为他的一次摔跤戛然而止。去年刚过完年,由于不慎摔断腿,赵大爷开始了让人照料的生活。起初,照顾的重任落到了女儿身上,但女儿很快做了奶奶,没有能力同时照顾老和小。儿子则因为不在同一个城市,没法看护父亲。无奈之下,兄妹两人商量后,给赵大爷请了一个保姆。但不到一个礼拜,独居惯了的赵大爷就把保姆给辞退了。考虑到给子女减轻负担,赵大爷最终同意并住进了一家养老院。
只是,养老院的生活着实不像想象中那般美好。虽然硬件设施不错,但赵大爷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因为腿脚不便,不能外出,他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活动,习惯了一个人生活的他,突然进入了陌生的集体生活氛围,不适应和矛盾也常常发生。
大半年下来,赵大爷的精神状态变得越来越差,子女商量后,只得把他从养老院接了出来。然而,接下来该怎么让父亲“老有所养”?全家人并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知道儿女犯愁,赵大爷看在眼里却只能忍着。平常,他告诉自己尽量不要给子女添麻烦,小病小痛也不会说出口。在他看来,人年纪大了,不论是好是坏,似乎也只有这一条出路,所谓的“养儿防老”,大概就是如此吧。
两问“老有所养”
究竟什么是“老有所养”?百度百科给出两个方面的定义:一是老年人所需要的经济、物质生活条件基本得到保证;二是老年人在日趋衰老或因病痛,其生活不能自理时,应得到社会或家庭的帮助和照顾。
诚如赵大爷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在眼下这个老龄化加速的时代,养老问题与每个人的关系似乎更加密切。
此前,全国老龄办曾经进行过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30%以上,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
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养”?一直是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
长久以来,作为主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已成为一种传统,“养儿防老”等观念早就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口结构变动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一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制度保障,加上家庭结构变得复杂,矛盾和代际冲突常常发生。
正因为此,重构养老服务体系、制度也成为当务之急。
在山西,近年来同样面临着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过程——统计显示,2017年底,山西60岁以上老年人达582.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5.73%;65岁以上老年人达368.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95%。
围绕养老,将改革作为重要任务的山西也开始了积极的探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本着“政府托底、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的发展思路,我省着力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努力使养老服务业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去年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公布的一批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中,我省晋中市全力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榜上有名。
可以说,山西一直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改革创新,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系列政策出台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则更旨在助推山西养老服务“从有到好”。
2017年年底,我省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鼓励社会力量采取独资、股份制、PPP等模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扶持培养一批竞争力强、具有示范性、窗口性的养老服务品牌。对于符合条件的,由省财政给予5000元每床的一次性建设补助以及按照自理、半失能、失能老人分别为每人每年1200元、1800元和2400元的运营补贴。
去年2月,《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就今后两年的养老服务,提出了目标与任务。根据《意见》,山西将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和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将大幅提升,供给结构更加合理,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体系、行业质量标准体系也将进一步完善,以期推动全省养老服务业“提质升级”。
据悉,未来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将实现服务和资源的共享,融合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健康中心等各种功能。
“整个社会老龄化加速,而人们传统观念里居家养老已经根深蒂固,现在,90%左右的养老市场都是靠家政服务支撑的,未来智慧养老的市场会更广阔。”省老年医学会会长刘学军表示,对老人的照料不能仅停留在保洁、饮食等基本生活服务,应该有更多的专业服务,比如精神慰藉、康复治疗等。而省内一些相关企业已经开始进行这些方面的“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养老领域庞大的服务需求,为社会资本进入预留了足够空间。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文昌认为,目前社会力量进军养老领域热情较高,但总体供给不足、市场发育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完善问题仍然突出。
在他看来,未来还应建立社会力量准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机制,比如,在建设运营、税收、医保等方面支持养老机构社会投资,简化养老机构手续审批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点,在此前发布的《意见》中已经有所体现——《意见》中明确表示,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建设项目,国土部门应优先给予用地保障;政府设立养老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财政补助、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实施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
不久前,微博上流行一句话:“今天坐在写字楼里的我们,明天终将在养老院再见。”对每个人来说,都会有衰老的一天,也都会面临生命的困顿。从这个角度上看,当山西全面推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啻也为未来每个山西人实现了“被时光温柔相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