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解码七墩村之“七变”

  “腰包鼓了村民富了,道路硬化了出行方便了,管道重修了吃水不愁了,危房清零了住房安全了,村里干净了村容村貌变美了,旱地能浇了生产条件改善了,民风转变了干群关系融洽了……”近日,记者在阳高县罗文皂镇七墩村采访,村民们对村中“七变”好一番炫耀。
  今年年初,第三方验收组验收后的结果是村民对脱贫的满意率高达100%。
  “两行泪”泣诉“山村怨”
  七墩村背靠干山头,地处两沟间,村居山坡上,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导致该村穷得叮当响。全村340多名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就近七成。
  脱贫攻坚之初,包扶该村的阳高县委副书记庞君和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到该村调研座谈时,71岁的老党员朱万玉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抽泣道:14年啦,村里没一点点新变化,山河依旧,面貌未改。
  悲伤的不光是朱万玉一人,93岁的村民张普,年轻时从军十年,在解放华北、西南等战役中都没喊过苦,而如今对村里的发展皱起了眉:有路不能走!刮风天是“扬灰路”,下雨天是“水泥路”,平常天是“摔跤路”;有水不能吃!截流的山水香甜可口,可就是管道没人维修,水流不进家;有街不能坐!当村的一块空地上堆了一个垃圾山,夏天熏得人不能坐在街上一起聊聊天。
  既穷,又脏,还乱。群众骂干部无能,干部怨群众太刁。对干群关系的紧张程度,从市里来任职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的郭建军有切身的感受。他上任第一天入户走访时,处处吃闭门羹,好不容易进了一户家,谁知没说两句话就被赶了出来,并放言道:再别来了,再来就放狗咬你!郭建军说,那个时候群众根本不信任干部。
  “三步棋”修理“火车头”
  一番分析,找到根源:穷因在村,更在人!谁之过?罗文皂镇党委、政府把板子打到了干部身上。
  换“当家人”,停职原支书。广泛征求意见,听取民意,2016年,年仅28岁的张子明在众人的推选下走马上任村主任。为啥选他?村老支书张银说就三条:在外闯荡过有见识,祖上当过村支书有人品,年龄小有干劲儿。果不其然,张子明上任后不长时间就把父母从精准扶贫户中退出。引得众人不服:你父母百分之百够贫困户的识别条件,全村人都没意见,唯独你咋不同意。不论谁苦苦相劝都没能让张子明改变主意。
  换工作法。“当家人”换了,工作法也变了:一言堂变群言堂。救灾钱物给谁,危房改造谁够条件……大事小情开会商讨定!
  换新形象。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贾纪辰这样描述原村委大院:玻璃破门窗烂,大门常锁没人看。而现在美得不光是面子,更是里子:村委会成了便民服务的平台,文化活动的场地,学习政策的课堂,调解矛盾的中心。村民们说,复印身份证这种小事,过去得上镇里,还得花10元路费,如今什么时候复印到村委会就给办了。
  罗文皂镇党委书记庞利江这样解释“三步棋”的作用:对应解决信任、凝聚、人心问题。
  “四合力”绘出“七变图”
  “七变图”咋绘就的,镇长杨国一口气说出了“四个合力”:班子合力,干群合力,内外合力,上下合力。
  县发改局、水利局下了大功夫,硬是在干山头上凿出了4眼井,全村耕地从此全部变水地,产量翻了一倍多;交通局把进出村的路全部硬化、亮化,从此与“摔跤路”说拜拜;水利局把全村吃水管道重新铺设了,什么时候想用水就任性地用;争取项目资金,改造了危房,搬走了垃圾山,建成了小游园……
  更喜人的是,往后的日子,帮扶该村的市公交公司已规划利用全市千余辆公交车,为该村小杂粮免费打广告,并每年包销5万斤;发展林下经济,土鸡散养场已建成,所有收入全部用于贫困户分红……
  怎么就汇集起来这四面八方之力,该村群众说,这得益于从上到下的好干部。从县领导到乡干部,来村的次数多得数不清,把村里的事当家里的事来办。而镇村干部说,这得益于群众真心拥护。第一书记郭建军感受最深:当初村民用放狗咬来恐吓,而如今把我们当亲人来对待。有了群众的支持,力量就汇集起来了。比如,为了修直当街主干道,涉及到要拆一户人家院墙,人家二话没说听从组织安排,无条件配合。
  包扶七墩村的阳高县委副书记庞君对七墩村扶贫有这样看法,与其说有“七变”,不如说是“抓党建促脱贫,抓脱贫强党建”在一个山村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尉建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4-13期

  • 第2019-04-12期

  • 第2019-04-11期

  • 第2019-04-10期

  • 第2019-04-09期

  • 第2019-04-05期

  • 第2019-04-04期

  • 第2019-04-03期

  • 第2019-04-02期

  • 第2019-04-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