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桃花依旧笑春风

  4月8日,记者来到永济市走访这里的农业生产抗旱情况。
  开张镇高淮村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冬枣专业种植村,当地政府与省农科院在这里建立了万亩生态冬枣种植基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农业技术的大力扶持,高淮村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过来投资建大棚种枣树。这里仅一个枣树大棚就占地四五十亩,数百个连片的超级大棚在春日暖阳下折射出熠熠光辉,场面煞是壮观。
  在村西一个冬枣大棚里,村民刘百岁正踱步于自家冬枣树下,认真观察枣树的开花情况。听说记者要了解抗旱的情况,刘百岁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们村前年机井改造了以后,不管老天下不下雨,我们想啥时候浇水就啥时候浇!”50岁的刘百岁是个热心肠,邀请记者在他的大棚门口坐下,很自豪地为记者介绍起他的大棚:“我这棚都算是高科技,除了上肥剪枝要人工,其余全是电自动。上个月有一场霜冻,大地的果树好多都遭冻了。咱不怕,开关一按,自动卷帘机就保温了。今年的水果价格肯定美得很!为啥?大地果树产量低了,物以稀为贵嘛!”关于收入,刘百岁也不隐瞒:“去年果价不错,一斤卖四块五,一亩能净落个一万二,十亩就是个十二万吧,也算对得起我这一年的辛苦,哈哈!”
  在村里的村民活动中心,村委会邀请的农科院老师在为大家讲授春季冬枣管理要点,能坐不到二百人的活动室密密麻麻挤满了近三百个来听课的果农。村主任刘秀林说:“我们村主要是种植冬枣,还有一些核桃树、桃树,五千多亩大棚,一千多亩大地种植。种果树,主要就是用电浇水,我们现在都不提抗旱了,电力部门早两年把问题都解决了,一年都难得停一回电。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力就放在提升村民的农业生产技术上面!”
  走出活动中心,正好赶上村里的小学放学了,令记者惊讶的是等候孩子放学的不但有爷爷奶奶,还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年轻人不都外出谋生了吗?带着疑问,记者拦住了一位刚刚接上孩子的年轻父亲,这个小伙子笑着回答了我们:“我家有二十亩果树,自己家的活儿都干不完,还要到外面请人,哪里用得着到外面赚钱?我们村在外头打工的年轻人很少,都在家打理果树呢,再说了,一家人在一块才最美了!”
  走出高淮村,道路两边的果树已生长得郁郁葱葱,虽未见桃树、桃花的影迹,记者却忍不住吟起崔护的千古名句:桃花依旧笑春风!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姚元元 卫小鹏 冉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4-13期

  • 第2019-04-12期

  • 第2019-04-11期

  • 第2019-04-10期

  • 第2019-04-09期

  • 第2019-04-05期

  • 第2019-04-04期

  • 第2019-04-03期

  • 第2019-04-02期

  • 第2019-04-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