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水污染是我省多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短板。当前我省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和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水环境的形势仍十分严峻,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繁重,需要依靠更好更多的水污染治理技术成果为我省的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近日,在太原举行的我省首届水污染防治学术论坛上,来自业内的专家就“改善水环境 山西怎么办”为主题进行了面对面的讨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调研员白振华介绍了我省目前的水环境情况。他说,2018年我省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水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防治任务还非常艰巨。存在地表水消除国考劣五类断面比例与国家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断面水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偷排漏排监管压力巨大,有些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的观念依旧严重等多方面问题。
省生态环境厅原副巡视员、副研究员王景龙指出,由于长期的开采,导致我省地下水资源遭到破坏。几年前我省对汾河流域治理的成效,已经说明我省是有能力做好水环境治理这项工作。关键是要转变观念,通过技术、方法、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做好全省污水防治。
面对我省水环境现状和面临的巨大的挑战,业内人士各抒己见。
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董川教授认为,要解决水环境问题,先要从人抓起,通过开设环保课程,加强每个人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参与能力,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从自己做起,从源头上减少排污。
除了认识的提高,更多的还需要技术的支撑。
“一是当前的防治工作已由点源治理变为面源治理,也就是流域治理、综合治理;二是原来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模式,现在已变为社会资本多种方式投资模式;三是新技术推动了新产业的发展。”中科院博士江家京认为,目前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划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城市污水处理需求,要补“旧账”重新进行规划设计;要提高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水平,由专业的管理人员对污水处理工作进行管理;要对原先的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对污水处理工艺进一步提升。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山西省环保产业协会固体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袁进指出,从短时间内来看,我省通过强化督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水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城镇70%的污水来自于生活污水,在污水厂提标过程中存在两难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标准执行的制度问题。他建议我省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认真的调查,进行科学决策,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本报记者 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