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正是种瓜点豆的季节。
在广灵县望狐乡桥头村边田地里,一辆满载农家肥的四轮车停在一块平整的地里,一位身板挺拨的年青后生,正手握铁锹、干劲十足。细密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渗出来也全然不顾,还一边哼着晋北的信天游,歌声中掩不住对生活的热爱。这位阳光开朗的80后新农民就是村里的自主脱贫典型——李全岁。
李全岁今年36岁,少时因兄弟姐妹多,初中毕业后因贫困,迫于无奈中断了读书梦。于是就跟着亲戚跑朔州,上大同,当过保安,学过木匠,收入微不足道还患上了甲状腺亢进慢性病,身体垮掉了的他只好回到村里过着贫穷的日子。
在一次在参加乡政府组织的“脱贫攻坚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时,李全岁对马铃薯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桥头村的土壤属沙性土质,全年无霜期短,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种植。可是本地的马铃薯品种退化,产量低,该到哪里引进新品种呢?在驻村工作队的多方联系帮助下,李全岁到大同市高寒作物研究所向技术员杨忠请教,不仅学到了一些技术,还引回了3000余颗晋薯16号马铃薯原原种和原种。
李全岁精心除草、锄地、配方施肥,每一道工序都不马虎。入秋,种植的晋薯16号马铃薯原种,每一锹挖下去,一个个小足球般大小的马铃薯争先恐后地从土地里蹦出来,帮忙收获的邻居羡慕地说:“这么大的山药蛋可从来没见过,这一亩地怕是能产四五千斤呢,明年我也要种几亩!”
2017年,他又购置了一台马铃薯播种机和一台马铃薯采收机扩大种植规模。这一年,李全岁收入了15000元,实现了脱贫摘帽,率先在全村脱离了贫困户序列。他笑中带泪自豪地说:“真没想到还有这一天,我以为俺家的穷根扎深了,多亏党的扶贫政策好!”
“千难万难,干就不难。今年我打算办一个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联合种植马铃薯的农户,有国家的好政策扶持,咱们农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敞亮!”谈起今年的前景规划,李全岁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翁剑 通讯员邢军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