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投资理财

科创板突击入股设锁背后

吓退搭车者 投资变套路

  •   自去年11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首次提出,科创板便被视作资本市场的新机会。如今,从3月18日正式开闸,一个多月时间科创板赛道已迎来89名“选手”。而与此同时,创投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寻找科创板投资标的。截至4月22日,89家冲刺科创板企业中,23家存在突击入股现象,这背后常见创投机构的身影。小米基金、达晨创投短期内已入股了两家和三家公司。业内认为,这些创投机构即使并非奔着科创板,也是看中上市红利。
      不过,这股资本热潮也开始变道。3月24日,上交所发文要求全面核查突击入股,有投资机构认为3年锁定期的规定,无疑增大了投资风险,因此要绕过这段被视作突击入股的投资时期,个别私募甚至已经停掉了此前科创板基金路演。

    26%科创板申报企业存突击入股

      新鼎资本董事长张驰回忆,三月路演最繁忙的一周他组织了5场来募资,最多一次有80多个高净值客户参与,最少也有20多人。“我能感受到投资人的热情,当时已经有二三十位投资人决定出资。”
      资本热情在冲刺科创板企业上已有所体现。记者通过梳理上交所已披露的89家公司招股书发现,从11月至今,23家公司新增了股东或老股东增资扩股,占获受理公司总数的26%。这其中大部分出资方为创投机构,包括小米基金、顺为资本、达晨创投、深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基金、达晨创投则在短期内多次火速“搭上了最后一班车。

    上交所设置锁定期,搭车想法被“吓退”

      记者统计发现,23家公司获得突击入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去年11月和12月,占比逾60%,今年1-3月,又有9家闯关科创板企业新增股东。如今,被视为突击入股的投资方式存在不同的锁定期,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持有的股份上市后锁定3年;申报前6个月内进行增资扩股的,新增股份的持有人应当承诺:新增股份自发行人完成增资扩股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之日起锁定3年。
      一位投资人表示,设置股份锁定期主要是防止控股股东变相提前套现,锁定期基本与创业板相同。上交所全面核查突击入股,在基金操作层面上,让一些企业本身不敢接受突击入股。一些本来准备在某科创板基金路演后投资的出资人也表示,现在“还要再看看”。“毕竟科创板是一个全新的资本市场,有很多不确定性,3年才能退出的话,可能不如自己直接炒股灵活。”

    投资“变轨”:直接绕过还是押对公司

      上个月还忙碌于路演的张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突击入股得不偿失”。“基金一般的存续期是5年,突击入股的基金如果在到期时都没有度过股份锁定期,就会很麻烦。更重要的是,我看好的是科创板三年内的浪潮,3年后怎么样很难说,股份锁定期3年无疑加大了投资风险。”长期来看科创板倒逼一级市场估值泡沫的可能性很大,也就存在破发、估值倒挂的风险。对此,张驰则表示,他不会选择突击入股,公司经过研究后将投资策略调整为“投两端”:避开会被认定突击入股的6个月,提前入股公司,或在IPO申请过会后再参与战略配售,类似于A股打新。
      一位投资人表示,是否突击入股考验的是投资方“看项目”能力。要多关注项目的科技领域的价值投资,才能保证在3年的锁定期后,公司保持较高市值。如果选对了公司,于企业上市之前投资仍有利可图。 (据《新京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4-23期

    • 第2019-04-22期

    • 第2019-04-21期

    • 第2019-04-20期

    • 第2019-04-19期

    • 第2019-04-18期

    • 第2019-04-17期

    • 第2019-04-16期

    • 第2019-04-15期

    • 第2019-04-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