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阿姨,我有家了,我有家了,我再也不是没人管的野孩子了。”5月5日,记者走进了小党和另外4个孩子与王贵忠和邢梅英夫妻在太原市福利院二室一厅的房子里组成的“家”,“‘爸爸和妈妈’真的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希望我们好。”小党兴奋地告诉记者。
锅碗瓢盆的叮当和妈妈的叨叨成了“家”的旋律
“大小子,七点十分了,赶紧起来吃早饭,今天还要考试呢。”邢梅英的声音伴随着饭菜香从厨房传了出来。“老王,赶紧过去叫小党起床,几点了?”大小子在不断的催促中,睡眼惺忪地起了床,坐在餐桌前。“赶紧吃,喝点稀饭,润润就行了,多吃两个鸡蛋,吃上两口菜……”“老王,赶紧走,不早了!”“小子不要着急,考试时要先写会的,再考虑不会的。”“知道了,叨叨叨叨,真麻烦,走了!”
从六点就开始叮呤咣啷折腾的家总算有了短暂的安静。邢梅英坐在沙发上喘了口气,看了看指向七点半的表,又走进厨房开始给二姑娘张罗早饭了。
这些回响在太原福利院西侧小院子里的锅碗瓢盆声和妈妈的唠叨声,至今已五年有余了。这就是太原市福利院居家养育基地,是该福利院实行的新型孤儿养育模式——居家养育。
2014年4月24日,太原市福利院推行居家养育模式,在院门北侧建设了10套2室1厅的房屋,聘请了10对夫妻,组建了“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和、睦”10个家庭。小党和另外4个孩子与王贵忠和邢梅英夫妻组成了“安”家,家里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家电、家具一应俱全,最重要的是有了“爸爸和妈妈”。
感谢“训斥”和教诲
小党是打拐被解救回来的孩子,很小就来到福利院,性格胆小、敏感,有点像女孩子,时不时还爱哭鼻子。起初,他和其他孩子一起住在集体宿舍,因为性格原因,又和不同年龄的男孩子们在一起,偶尔会受点小委屈,爱哭,他有了外号叫“咧咧”。虽然他很聪明,爱看书、爱学习,但受环境影响,每天和同寝室的孩子在一起“风打练磨”,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里垫底的。小党也曾被福利院周边村庄的家庭寄养过一段时间,但由于种种原因,又回到了福利院。
2014年小党从集体宿舍搬进居家养育“安”家,自从搬到了“安”家,有了自己的小空间,慢慢地,小党开始注意自己的卫生,有了困难和委屈也会寻求“爸爸”的帮助,学习上也不再受外界影响,更加专注了。他还会主动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因为以前自由惯了,刚进入“安”家的时候,小党还有些不适应。“妈妈”邢梅英经常给他洗衣服、床单和被罩。“爸爸”王贵忠每天换着花样给他做饭。当小党犯了错,“爸爸”也会严肃地指出问题,让他不要再犯,着了急屁股上也会轻轻踢他一脚……渐渐地,小党越来越喜欢这个家,爱上家里的“爸爸”、“妈妈”。
小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不断帮助,如今就读于“太原市进山中学高中部重点班”,成为福利院的骄傲和孩子们的榜样。“感谢爸妈对我的关怀和照顾,更感谢他们对我的‘训斥’和教诲,因为这让我感到自己不再是没人管的野孩子了。”小党说。
叫一声爸妈泪满目
“爸爸!爸爸!”“安”家的嘉嘉扑到“爸爸”王贵忠身上,亲昵地用脸在王贵忠的腿上蹭来蹭去。“这是我家快乐的小燕子。”王贵忠高兴地说。
王贵忠是太钢的退休职工,妻子邢梅英以前在北京当月嫂,每个月有八九千元的收入。2014年,得知太原市福利院招“爸爸妈妈”,他们俩一商量就来了。“我们都喜欢孩子,福利院的孩子最需要帮助。我们宁可少赚些钱,也愿意帮助他们。”邢梅英说。
嘉嘉是先天性肛门闭锁,手术治疗后每天都要进行扩肛训练,因为没有括约肌,经常大便“糊”一屁股一腿,一身怪味。因为自身的病,以前,漂亮的嘉嘉从不说话,也从没有笑过。自从嘉嘉有了“家”,每次“大便”后,邢梅英都要用温水为她清洗,然后涂抹药膏,最后用白纱布贴在嘉嘉屁股上。为了降低嘉嘉大便的次数,邢梅英刻意给孩子吃一些纤维和残渣比较少的食物。渐渐的,大便次数少了,身上的怪味没有了,嘉嘉开始和院子里其他孩子在一起玩耍了。
有一天,嘉嘉和小朋友玩耍回来,一进家门就满脸笑容地说:“爸爸、妈妈,滑溜梯真好,我饿了,我想吃鸡蛋糕。”王贵忠和邢梅英一愣,两年了,从不说话的嘉嘉第一次喊出了“爸爸”、“妈妈”,老两口相视一笑,老泪纵横。
5年来,王贵忠、邢梅英照顾了14名孩子,有9名孩子成功被国内外家庭收养。王贵忠和邢梅英每天都要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1点多。“虽然很忙,但是我们并不觉得累。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有那一声声‘爸爸’、‘妈妈’,再苦再累都值了。”王贵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