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教育视点

分享看法 思维碰撞

聊天可提高思维和表达能力

  •   我们经常思考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什么是我们能负担起的最好的教育方案,但事实上,即使是最昂贵的补习班,对孩子们思维深度和口才的帮助,可能也比不上日常的聊天。

    父母经常和孩子聊天
    进行思想的深层讨论

      在重视孩子教育这一点上,在这个星球上,能和我们中国人媲美的,大概只有被称为“行走的书本”的犹太人了。
      而犹太教育的成功,也是地球人都有目共睹的:在科学上,犹太人捧走了大约20%的诺贝尔奖;在文化上,犹太人中出了卡夫卡、门德尔松、弗洛伊德等各届大牛;在经济上,美国两大互联网巨头——谷歌和脸书的创始人,都是犹太人;欧美各国金融、银行、地产业的背后,无处不见犹太人的影子;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大约拥有着世界上30%的财富。
      所以,当一位“犹太富豪母亲”横空出世,在中国又是出书又是做讲座时,立刻就被众多粉丝追捧了。
      关于犹太教育,她的著名观点是:“赚钱是犹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
      我对犹太教育了解不多,便拿着这个论点,去请教了一位养了三个孩子的犹太朋友。
      那位犹太妈妈听了以后说:“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非常表面的理解。确实,很多犹太人挺成功的;大部分犹太家庭,都会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如果条件允许,很多父母也会鼓励孩子自己尝试去赚钱,但目的有三点,让孩子理解钱,会使用钱,从而理解这个经济社会运转的规律。”
      她还说,在纽约、柏林犹太人区住了这么多年,还没听过哪户人家,会对着孩子灌输过“你要赚大钱”,或者“你一定要成功”这类成功学的。
      当然,和中国父母差不多,犹太父母也是相当地望子成龙,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他们经常会放这么一个大招:和孩子们进行思想上的深层讨论。说白了,也就是经常和孩子们聊天,或者俗称侃大山。这种聊天,说起来也并不深奥神秘,时间不一定很长,内容不一定中规中矩,也不需要特殊场地,更不需要正儿八经地进行你问我答。
      但却也不是那么简单,一般带有以下三个特点:1.双方都投入其中。比如一方(父母或者孩子)一边盯着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着对方的话,这样就很难进行深度思考,也达不到交流的目的。2.交流是双向的。孩子们应该被鼓励去疑问,好奇,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如果只是一方滔滔不绝地说,另一方洗耳恭听,这就称不上是双向交流,而是说教。3.结论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哪怕面对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还是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没必要达成一致的看法,每一种观点,无论是谁提出的,无论怎样独树一帜,只要言之有据,都能得到认同。
      这种聊天方式,既鼓励孩子进行深度独立思考,又鼓励孩子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有着很好的锻炼作用。

    不仅会说还要会思考
    需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仔细想一下,不仅是犹太家庭里会进行这种聊天,很多发达国家的父母们,都是这样和孩子们交流的。
      在国外的中国人,即使英语、德语说得无比流利,很多时候,还是会不甘地意识到,那些外国同事们虽然业务水平不见得很好,却要比我们“能说会道”得多。在会议上,他们的发言既有趣,又有料,条理清晰,同时还十分引人入胜,谈笑风生间,不动声色地散发着“我很专业”的光芒。
      做到这样,不仅要“会说”——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众人面前不怯场,口若悬河,雄辩过人;还要“会思考”——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擅长发现规律,总结重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但不幸的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针对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教育,几乎完全为零。
      和同龄的外国人相比,我们小时候,衡量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和会不会说没有一丝关系,而是“是否听话”和“考试成绩的好坏”。若是哪个孩子挑战一下权威,“犟嘴”犟得头头是道,还可能会被认为是油嘴滑舌,不服管教。
      虽然在成人的群体中,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也算是有本事的体现,但在大部分人的心里,却还是不大能上得了台面的旁门左道,和真学实才的人相比,不过是浮夸的、浅薄的技能罢了。
      在家里,很少有人与父母进行深层的交流讨论。到了学校,更是以分数论成败,除了那些参加辩论队或者当上学生干部的极少数人外,没有人得到过辩论能力的系统教育。
      所以很多人长大后,在各种会议讨论中,想提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论证,却感到很困难,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或者走另一个极端,把对方的理论当作人身攻击,感到自尊受了冒犯,情绪激烈地进行反击。

    想成为孩子的好聊伴
    自己要多阅读勤思考

      有效的教育,不一定是价格昂贵,耗时巨大的。经常和孩子聊聊天,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当然,聊天和说教不同,如果父母时刻在寻找机会,对孩子进行说教、批评,提出孩子身上的不足,孩子即使暂时不敢拂袖而去,心里估计也会觉得又烦又憋屈。
      聊天时间不一定需要很长,工作繁忙的父母们,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做到;聊天内容,却一定要找孩子们也有兴趣、感到好奇的话题。
      如果孩子很爱看某个动画片,可以就这个动画片讨论一下,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动画,是主角有趣,是内容幽默,还是因为同学们都在看?也可以就学校正在学习的内容讨论,你喜欢哪一科,为什么,你知道这科为什么重要吗?也可以就生活中的人进行讨论,你的好朋友是谁,和她/他一起你开心吗?等等。
      每个人都有阐述自己观点的心理诉求,只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再内向的孩子都可以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
      聊天的方式,不是单方向的观点输出,而是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
      我们做父母的,容易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因而希望把自己的毕生经验,统统传授给孩子们。或者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希望孩子们一定要乖乖听话,才能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
      但是就像犹太人的教育箴言说得那样,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鼓励孩子进行讨论,目的之一,就是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我们把思考过程都替孩子们做了,把正确答案都说了出来,还如何起到锻炼作用?
      而在孩子们说出一种“看似错误”的理论时,我们该怎么办?立刻纠正还是鼓励孩子说出做出这种理论的原因?其实,即使是“看似错误”的理论,如果孩子能够做出言之有据的辩论,也是一件好事。
      比如前一段,我和那位犹太妈妈12岁的大女儿聊了次天,说着说着就聊到了中国。我刚开了个头,说中国的人口总数,目前大概是13.86亿左右,她就立刻做出了反驳,说道:“我很尊重地表示反对,我认为实际数字要更大一些。”我一乐,这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权威数字,凭你辩论能力再强,难道还能说出什么花来?便问:“我的数字是谷歌上搜索来的,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出乎意料的是,她还真的让我大跌眼镜了一回:她最近看过几篇关于中国民工的文章,因此提出了这两个理论:1.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民工数据的统计,其实是很不健全的,尤其是子女的数字,这13亿多里,只统计了所有登记的人口,应该还有不少遗漏的。2.偏远的中国村庄的人口,并不是年年统计的,最新的数字,应该会再大一点。
      且不说她的理论正不正确,能做出这种层次的独立思考,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秒杀了很多同龄人。
      当然,父母们毕竟阅历更广,思维更成熟,如果把自己的经验、看法,作为个人意见提出,供孩子参考,不仅没有妨碍孩子独立思考的危险,被接受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些。
      不过,要想成为孩子们的“聊伴”,父母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付出,保持好奇开放的态度,时常进行阅读,自己勤于思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长期没有新的信息输入,可能很快就言语乏味,跟不上孩子们思考的深度了。

    聊天不要带教育目的
    补习比不上日常聊天

      聊天是件让人身心愉快的事,不一定需要带着教育的目的,即使是最天马行空的讨论,最五花八门的话题,孩子们依然可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感悟,得到视野的开阔,得到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我小时候很爱听姥姥讲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对她的生活经历感到十分新奇,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经常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现在有了孩子们,他们也爱追着我,问些陈谷子烂芝麻的旧事,或者给我讲述他们最爱的动画片主人公,或者征求我对某件事的意见看法。
      犹太式的聊天,也不外乎是这样:无论是周末出游的路上,还是热闹的晚饭时间,都可以成为家人们分享看法、思维碰撞、互相挑战的亲子时刻。
      我们经常思考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什么是我们能负担起的最好的教育方案,但事实上,即使是最昂贵的补习班,对孩子们思维深度、口才的帮助,可能也比不上日常的聊天。
      想提升亲子关系,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不妨就从今天开始,和孩子进行更加平等、更加开放式的聊天吧。

      姜五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5-07期

    • 第2019-05-06期

    • 第2019-05-05期

    • 第2019-05-01期

    • 第2019-04-30期

    • 第2019-04-29期

    • 第2019-04-28期

    • 第2019-04-27期

    • 第2019-04-26期

    • 第2019-04-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