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教育视点

有些教育只能靠父母

  •   教育好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然而在有些家长眼里,从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开始,教育孩子变成了老师和学校的事情。其实,有很多事情老师无能为力,需要父母亲自来引导孩子,否则你在教育孩子上偷的懒,将来都会变成深深的遗憾。
      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习惯
      人们都说,“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有的孩子把阅读当习惯,是因为父母热爱阅读,一家人把读书当成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有的孩子把玩游戏当习惯,是因为父母经常躺在沙发上捧着手机玩;有的孩子爱宅在家,是因为父母一下班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孩子的习惯,往往都是父母给的。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需要父母的付出,甚至要比孩子付出得更多。
      老师给不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被父母惯坏了。曾经有位幼儿园老师说:“我们这很多孩子都会自己独立用餐,但总有那么几个孩子,一到吃饭的时候就开始闹情绪。”了解后才知道,原来孩子在家里从来没有自己吃过饭,园里的老师日复一日耐心地教,回到家,大人又开始追着喂。好像只要有父母在场,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几率也随着减少。所以很多孩子除了学习,自理能力几乎为零。
      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最重要的事情,父母要“狠”点心,纵使万般不舍,也要懂得放手。如果独立自主、讲卫生、整理东西等等这些自理能力,父母没有慢慢教给孩子,那么等孩子进入集体生活就会遇到诸多问题。
      老师给不了孩子良好的修养
      现在的人喜欢将没有教养的孩子称作“熊孩子”,其实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喜欢搞破坏的熊孩子。一个孩子的行为往往和家庭教育有关,什么样的家庭,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熊孩子只是现象,熊家长才是本质。
      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张照片,地铁车厢内,孩子把爆米花洒在车厢,父母跟孩子一起,一粒粒捡起,有这样一位遵守规则的父母,是孩子的福气。活泼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但需要父母从一开始就引导孩子理解、遵守社交礼仪和规则。孩子未来走得远,不是看他的成绩,而是靠孩子的品行和修养。如果说老师的主要责任在于教书,那么育人的责任,更多还是要看家长。
      老师给不了孩子幸福感与安全感
      央视拍的纪录片《镜子》中,有个十四岁的孩子叫泽清,父母文化程度很高,家境殷实,然而这个孩子却辍学在家,无所事事,经常对妈妈出言不逊,甚至当着爸爸的面用凳子砸妈妈。有的父母,虽然无比爱孩子,但却非本意地害了孩子。一个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远比在父母恩爱、家庭和谐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痛苦得多。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但是父母的陪伴、家庭的温暖,老师却无法传递给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永远大于老师
      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家庭是他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他接触最多的人,最初的阶段,他们都是通过模仿来学习适应这个世界的。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会模仿父母的肢体动作;等到大一点,父母的一言一行,更加逃不过孩子的眼睛。说话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生活的习惯,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
      天下的父母,总想着把孩子送进名校,接受最好的教育,但是却往往忽略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的教育不当或缺失,再好的学校,再优秀的老师,都很难纠正和弥补。 (钱志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5-07期

    • 第2019-05-06期

    • 第2019-05-05期

    • 第2019-05-01期

    • 第2019-04-30期

    • 第2019-04-29期

    • 第2019-04-28期

    • 第2019-04-27期

    • 第2019-04-26期

    • 第2019-04-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