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什么?在新技术(物联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资料分析、数据监控)快速发展下,运用数字化转型升级,重组企业运作流程,管理体系及生产工具,在敏捷化、个性化、服务化的未来竞争上,取得领先优势。4月28日,省工信厅召开了全省智能制造工作推进会,并发布了《山西省智能制造发展2019年行动计划》,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完成智能制造“345”产业发展任务。
2019年,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10户以上,争取创建1-2户智能制造示范园区,新建或完善智能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50个,新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20项以上。
三大工程,加快智能化转型步伐
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工程。以流程型、离散型、网络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五个智能制造模式为重点方向,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领域,循序渐进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线等。
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工程。争取支持一批智能制造水平高、技术先进、成长性好的项目,促进我省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对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引导作用,促进全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全省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作,发布“全省50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计划”,推动实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基础研发能力,争取研发加计扣除政策支持。
四大行动,推进智能制造对标赶超
智能制造产业布局优化行动。在钢铁、有色、焦化、化工、建材、装备制造、汽车、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行业,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确重点领域。支持工业园区发展,培育和创建一批钢铁、装备制造、煤化工等智能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一批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智能化工业园区。
骨干龙头企业对标赶超行动。积极推进太原轨道交通、山西杏花村酒业、定襄锻造、祁县玻璃器皿、阳泉耐火材料、运城金属镁、晋中汽车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实力雄厚的特色产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产品。
智能制造专家诊断行动。积极联系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遴选智能制造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智能制造专家服务库,针对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进行现场指导。2019年,智能制造专家诊断跟踪企业超过20户。
重大项目跟踪指导行动。积极推动我省智能制造项目建设,挖掘一批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潜力项目,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智能制造项目,支持一批成熟度高的智能制造项目,树立一批智能制造标杆项目。
五大支撑,完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搭建智能制造创新平台。围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重大需求,积极搭建全省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山西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试点。
培育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产品数据系统(PDM)等信息化管理软件。
发挥智能制造产业技术联盟作用。依托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园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设智能制造科研服务平台,为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智能装备研制、“机器换人”等提供全方位服务。
建设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鼓励省内智能制造零部件、软件、互联网、信息安全等相关企业围绕互联互通和多维度协同等瓶颈积极参与或寻求合作,探索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掌握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高层次领军型、技术管理复合型、先进适用专技型和高技能型等四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和园区、企业共建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智能制造综合型人才,统筹做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人才保障。
本报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