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全省金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做好“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的部署要求,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一季度金融运行实现“开门红”。
社会融资规模增长9.2%
4月30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召开一季度山西金融运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布:截至3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一季度增量为1339.2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
该行调查统计处副处长任桂花分析,一季度我省社会融资总规模中,表内融资余额2.6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36.3亿元,同比多增314.1亿元,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的99.8%,高于上年同期13.4个百分点;表外融资余额3145.8亿元,较年初减少232.2亿元,同比多减225.8亿元。这充分说明,经过治理,我省表外融资进一步规范。
同时,直接融资余额6822.9亿元,较年初增加137.4亿元,同比多增34.2亿元,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的10.3%,高于上年同期1.5个百分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融资余额1021.6亿元,较年初增加45.8亿元,增量占社会融资规模的3.4%,去年同期为零。
贷款增量创历史新高
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我省贷款增量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贷款增幅排名大幅提升。
截至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较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5位,较上年同期上升4位。各项贷款较年初增加1332.1亿元,同比多增315.1亿元,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值得一提的是,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余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81%,高于上年同期16.2个百分点;政策性银行和国有银行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66.6%,高于上年同期32.7个百分点,是贷款投放的主要力量。
贷款投放增加的前提是存款增加较多,存贷比不断攀升。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9%,较上年同期加快4.5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名第15位,较上年同期上升7位。任桂花说,金融机构个人大额存单和个人定期存款余额增量合计占全部存款新增额的62.6%,高于上年同期27.4个百分点。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比71.7%,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创近15年来新高。
补短板作用不断增强
一季度,我省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持续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也持续加大。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服务业贷款增量占全行业贷款增量的75.4%,高于上年同期27.2个百分点。金融部门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制造业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持续加大,全省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多增233.2亿元,高端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多增56.1亿元,两者贷款增量合计占全行业贷款增量的43.9%,高于上年同期24.3个百分点。同时,金融部门对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持续加大,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少增88.7亿元。
金融对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补短板作用不断增强。全省涉农贷款增加较多,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16.5%。普惠小微贷款增长较快,快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4.2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6%,快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20.5个百分点。
一季度金融运行实现“开门红”,按照金融运行和经济运行的时滞效应来分析,当资金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并逐渐见效后,我省经济运行也会有较好成效。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