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近视矫正:一个美丽的“谎言”?

  • 家长带着孩子在省城某医院做视力检查。

  •   10米外六亲不认,50米外雌雄不辨,100米外人畜不分。这不是一句笑话,而是一个近视患者不戴眼镜时所面对的世界。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人,其中中小学生预估超过1亿人。
      孩子的近视还能治好吗?这是许多家长关心的事情,也成了一些“有心人”眼中的商机。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省城太原有一些宣称不打针、不吃药即可恢复视力的康复机构让很多家长心动。然而,不少家长在花费了大量财力、精力后发现收效甚微,有的甚至给孩子带来伤害。

      声音:矫正机构宣称“奇效”
      近段时间,有好几位市民向记者反映,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不同类型的近视矫正机构,相当一部分打着“轻松摘镜”“恢复视力”等宣传口号,动辄收费上万元。
      太原市民邱先生的儿子今年8岁,去年9月份开学后发现看黑板有点模糊、眼睛容易疲劳,他带孩子去了一家近视矫正机构治疗,按摩、中医理疗、转动眼球练习等各种“恢复训练”进行了半年后,到医院一查,孩子却已是近300度的真性近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场上不少近视矫正机构看着很正规,其实很不规范,“以‘眼保健’为名,售卖产品、做五花八门的‘治疗’,误导家长花高价买产品,最终损害的是孩子的视力。”
      “不正规的视力矫正和治疗机构多,主要还是因为准入门槛低、监管不到位所致。开办这样的机构并不难,有的机构买了设备,找了有执业医师资格的眼科医生来‘撑场’,很快就通过了行政部门的审批。”省人民医院一位眼科专家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视力矫正加盟商自称有“傻瓜式赚钱法”:决定门店生意好坏的只有人脉和地理位置,开店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在太原,尽管大多数视力矫正机构没有从医资质,却打着“1个月显著提高视力”的幌子通过熟人在招揽生意。

      走访:四个月花费近万元
      5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太原三墙路附近的一家视力恢复机构。记者发现,虽然它是一家当街门店,但门脸很小,门头招牌也不太显眼,若不是有人介绍,普通消费者很难了解门店实际经营内容。
      左眼裸眼视力5.2、右眼5.0的记者以200度近视患者的身份进店咨询。在未了解记者用眼情况、近视度数等具体信息的情况下,店内员工直接推销起一款矫正套餐,“一个疗程价格1380元,先用仪器缓解眼部疲劳,再由专人按摩。”
      随后,这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出示了一个就诊本,上面记录了近百位患者的治疗信息,记录显示约70%患者在治疗后裸眼视力均有至少0.2的提高。
      记者接着来到旱西关附近的一家青少年视力矫正馆,只见入口处悬挂的一块视力提升跟踪表上显示,一位10岁的刘同学在该店训练仅一周,左右眼视力分别提高了0.3及0.6。
      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患者要看到明显治疗效果,980元一疗程的治疗套餐至少要续费6次,除此之外,还需购买负离子眼镜及叶黄素酯口服药配合治疗。记者粗略估算,若按其推荐的套餐购买,4个月治疗费就将近1万元。
      采访中记者明显感觉到矫正视力的价格不菲,几千元的产品、几万元的治疗比比皆是。有家长向记者表示,他认识的一位市民曾经花了数万元在某些近视矫正机构做治疗,通过气功、针灸、理疗等方式进行矫正和治疗,可最后发现视力甚至下降了。

      追踪:多数机构缺乏诊疗资质
      记者咨询多位眼科医生后了解到,近视分为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药物辅助治疗等方式部分提升甚至恢复到原来视力水平。而一旦被确诊为真性近视,则属于“不可逆”的。真性近视的度数是不会减少的,但可以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辅助药物治疗等方法预防进一步加剧。正因如此,所谓“根治真性近视”“降低真性近视度数”等说法均不符合医学常识,属于虚假宣传。
      采访中记者发现,有的矫正机构收取高额治疗费用后,采用按摩头部和眼部穴位等手段缓解眼睛疲劳,可以达到短暂改善视力的效果。然而,眼科医生表示,这些手段只能暂时缓解眼部疲劳,使孩子短时间之内“看清”,对治疗近视其实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在正规医院,医生首先会对孩子的视力进行全面检查,然后根据检查结果对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不同情况提出建议。”省眼科医院的主治医师高小琴表示。
      记者了解到,近视矫正属于眼科诊疗范围,正规眼科诊疗机构除了需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营业执照,还应获得卫生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相关从业人员也应掌握相应的视光专业知识。此外,近视矫正机构使用和销售的近视矫正仪器如果宣称有诊疗效果,应按二类医疗器械标准纳入管理。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视力矫正机构只是在工商登记注册,缺少诊疗资质和专业人员。“我们只是卖按摩产品,又不是医院,不需要眼科医生。”太原一家近视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说。
      有家长告诉记者,有的机构还在视力检查的过程中暗藏猫腻。孩子初来检查时,工作人员故意把视力表缩小或加大检查距离,让检查结果不那么“好看”。等孩子治疗后再次检查时,把视力表的距离拉近,或者允许孩子眯着眼睛反复多次辨认,制造出近视明显减轻的假象。“家长大多都没留意,结果就误以为是治疗有效。”这位家长表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5-14期

    • 第2019-05-13期

    • 第2019-05-12期

    • 第2019-05-11期

    • 第2019-05-10期

    • 第2019-05-09期

    • 第2019-05-08期

    • 第2019-05-07期

    • 第2019-05-06期

    • 第2019-05-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