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已高居世界首位,并有向低龄化、高度数发展的趋势,随之而来的虚假、夸大宣传也有了更换“外衣”的苗头。
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领域乱象,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上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要求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
权威:近视矫正虚假宣传频发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领域乱象频发,特别是虚假、夸大宣传比较突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儿童青少年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通知》。
《通知》希望家长和孩子们都能认清一个事实:儿童青少年近视后,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儿童青少年时期可以通过科学用眼、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等方式预防、控制和减缓近视的发生、发展。家长一旦发现儿童青少年视力异常,应当及时带其到眼科等专业医疗机构检查,遵从医嘱进行科学矫正。
《通知》还规定,从事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的机构或个人必须严格依法执业、依法经营,不得在开展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恢复”“降低度数”“近视治愈”“近视克星”等表述误导近视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不得违反中医药法规定冒用中医药名义或者假借中医药理论、技术欺骗消费者,谋取不正当利益。
不过,为了规避监管,一些近视矫正产品的销售转移到了线上。记者在淘宝购物平台输入“近视矫正”,就如同走进一个充满“神器”的“宝库”,比起线下实体店的遮遮掩掩,线上的虚假、夸大宣传更加肆无忌惮。一些产品直接在商品名称或是广告图片中标注“视力恢复”“降低度数”等《通知》明令禁止使用的广告用语,还有许多所谓草本古方近视茶、润目冷敷近视膏、穴位药贴、针疗手法视频等产品,则打着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的旗号误导消费者。
专家:3种方式可预防近视
如此看来,还需要自己拥有一双慧眼来认清近视的相关问题。
省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渠敏表示,目前来讲,医学界确认对近视有效的只有3种方法:一种是每天保持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二是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三是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
角膜塑形镜在国内出现比较早,其原理是睡前佩戴,通过夜间佩戴至少8小时,将角膜压平,改变眼球屈光度,早晨起床摘下,患者白天无需再佩戴近视眼镜。但需要注意的是,角膜塑形镜的验配专业性很强,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同时还需注意后续使用中镜片的清洁以及按照医嘱及时复查。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1%)是近几年刚刚出现的新方法,它对近视的控制比较明显,每晚一滴即可有效抑制度数增长。由于这种药尚未通过国家药监局的评审,有些心急的家长会通过海淘购买新加坡、台湾等地生产的滴眼液,不但价格高达几百元一瓶,而且有可能买到假货。渠敏表示,家长需要注意,即使买到的是真药,也有10%—15%的孩子无效,而且有可能产生看近困难、畏光的现象,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对于预防近视,最有效且最经济的做法其实是户外活动。研究表明,每周10—14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能够有效预防近视发生,对于已近视的孩子也能延缓近视发展。户外光照远强于室内,光照会刺激视网膜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有助于延缓眼轴增长,从而预防及延缓近视发展。
然而,这些方法只是可以有效延缓儿童近视的发展,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治愈近视,该配戴眼镜的孩子一定要配戴眼镜来矫正视力,否则只会让孩子的视力下降更快。
建议: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去年6月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显示,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庞大的数据催生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视力矫正机构。
然而,绝大多数矫正机构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有业内人士认为,人社部门规定,眼镜验光员需要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持证上岗,但这主要适用于眼镜店的验光配镜人员,对从事视力矫正诊疗的人员应该制定更高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部门对近视矫正机构的监管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据了解,工商部门一般负责机构的注册经营、广告宣传等,医疗执业许可、从业人员资质和医疗器械准入则分别由卫生、人社和食药监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各管一块,一些不正规的机构如果没有主动在卫生和食药监部门备案,便脱离了监管视野。
对此,有专家建议,工商、卫生和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应联合加强执法,明确视力矫正机构的行业标准,依法查处不规范宣传和违规经营等行为。
对于青少年近视的现状,渠敏表示,视力健康重在预防,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该加强综合防控,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一旦发现孩子的视力出现问题,家长们不要轻信各种夸大宣传,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