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是一个天然大氧吧。大泉山上,树木茂盛,郁郁葱葱。一阵风吹来,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要是你在山上吸上一两口空气,就会感到惬意无比……”这是一位内蒙古乌兰察布游客在微博上发表的大泉山游记中的感言。
水土流失,曾是阳高县山区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黄土丘陵区,雨水冲刷后,变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可喜的是,阳高县大白登镇大泉山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治理荒山荒坡,使得七十多年前连山柴蒿草不长的荒山荒沟,变成了松林密布、花果满山的新家园。
5月15日上午,记者再次探访大泉山,三位护林员动情地讲述了几十年来大泉山村的巨变。
张有望:以硬骨头精神挖坑种树
大泉山位于阳高县城南12公里处,该山海拔1200米。“山山和尚头,雨水遍地流;沟壑无其数,谁见谁发愁。”这是过去大泉山村的真实写照。
张有望,今年83岁,精神饱满,红光满面。天气好时,张大爷每天出来在大泉山山坡上晒太阳。和记者讲述他的故事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大泉山村1956年成立了“青年基本建设突击队”,突击队一边栽树,一边护树。张有望是突击队队长。
“治理大泉山就像啃硬骨头。”张有望说,“突击队采取先治上、后治下;坡上挖鱼鳞坑,坡下打地埂;沟内筑沟头埂,垒谷坊;治理一片、巩固一片、扩展一片的方法,使全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55年,时任阳高县委书记的王进,将该县大白登镇大泉山村开展治理荒山斗争的事迹,写成《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经验材料呈报中央。毛主席看到这份经验材料后,先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并重新拟定了标题——《看,大泉山村变了样》,又挥笔写下了139字的按语,对大泉山村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全国向阳高县学习。
张清:从一片树到满眼绿
“毛主席在大泉山人首创的水土保持先进经验报道上,亲笔修改题目并写下了熠熠生辉的按语。
这是俺村人的自豪。此后,俺村人植树造林治理山沟的信心更足了。”
一代接一代人在大泉山上植树造林,是大泉山人不变的情愫。张清,今年61岁,是张有望的侄子。他初中毕业后,选择扎根家乡治山治水。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担任村里护林员。
“能绿化第一座山,就能绿化所有的山,就是刨石抠土,也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不信干不出个名堂来。”张清向记者介绍。
每年秋冬季,村民在石缝上刨树坑;春季,从土坡上取“客”土,因坡、因山制宜,栽植不同的树苗,或播撒不同的树种。春夏季,从山下取水浇灌。在劳力组织上,生产责任制以前,农闲大会战,农忙组织专业队。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在承包土地的同时,按人、按劳力下达荒山、荒沟造林任务,实行承包绿化。
到上世纪末,已栽植油松50万株,杨树5万株,果树20余亩,梨树20余亩,灌木丛500余亩,种草600多亩,人均有树2400株。全村7座大山、两条大沟已经全部绿化,从而使大泉山所有耕地基本达到了土不下山、水不出沟,有效地保持了水土。由一片树到满眼绿的绿色嬗变,大大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大泉山村走上了林茂、畜旺、粮丰、增收的良性循环之路。
王军:村民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
“大泉山人重植树更重管护,俺们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树木。”
王军,今年47岁,大泉山现任森林管护队队长。2002年,组建大泉山森林管护队,30岁的王军担任队长。打那以后,他把家搬到山上,六千多个日日夜夜与森林为伴,成为大泉山的“护山使者”。
“刚开始护山,游人不是很多。这几年,特别是夏天,周边城市人一有空就来大泉山‘吸氧’。看着游人安逸自得、悠哉乐哉的神态,俺们更觉得护山员责任甚大。”
山西省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省级特色旅游名村、山西省第三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四批省级水利风景区、山西最美乡村、山西最美旅游村、2019年山西省旅游扶贫示范村……这些响当当的名头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村里新铺的柏油路干净平坦,新建的瓦房漂亮整齐,还有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游客中心、活动广场等等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村民们住上敞亮房,开办农家乐,吃上旅游饭,靠着大泉山过上了好日子!”王军说,“如今,大泉山林地覆盖率达到9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果山’,依托旅游产业龙头,大泉山村民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2016年底,全村整体先行脱贫。”
看着大泉山满眼的绿色,记者不禁感叹:确实,大泉山已是风光无限!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孙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