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的妆容,大方的谈吐,让人很难想象年近50岁的王海萍,是如何从隰县阳头升乡竹干村的一名普通玉露香梨种植户,经过3年的“修练”,摇身变成了直播“网红”,手机里有100多个朋友圈的网络达人。生活的变化让她自己也“不敢想象”。
从籍籍无名的贫困山区小县到全国电商扶贫名县,短短3年,隰县电商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嬗变,创出了电商扶贫的“隰县模式”。农民从事电商的人员已经由2015年的260人,增长到20000多人,翻了百倍,占到了全县电商从业人员的90%,手机俨然成为了当地农民的“新农具”。据隰县商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通过电商平台,隰县有6533户14794口贫困人口依托梨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4月8日,山西省扶贫办发布消息,对拟摘帽的隰县、娄烦、平陆等17个县(区),予以公示。
隰县地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隰县是如何通过玉露香梨敲开电商大门,走出一条“电商+扶贫”脱贫致富新路的?四月的最后一周,记者来到隰县采访,并与县长王晓斌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电商不是有一根网线就能做成的事儿。没有扎实的产业基础,高品质的水果、优良的品种、辨识度比较高的品牌支撑,没有供应链的规范化,就谈不上电商发展。”——王晓斌
隰县地处北纬36度,是农业农村部划定的黄土高原梨果优势产业区,省政府划定的山西中南部无公害果蔬高效产业区县,2017年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县。从1984年引种玉露香梨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2010年,隰县被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2012年以来,隰县确立了“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的战略目标。截至2018年底,全县梨果总面积达到38万亩,玉露香面积23万亩,挂果面积达到4.3万亩,产量2.5亿公斤,是中国最大的玉露香梨生产基地。
记者通过王晓斌微信推送的二维码,进入了隰县农村电商运营管理中心平台,也是国家级星创天地隰县电商扶贫开发孵化基地的平台。通过平台中的脉络,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隰县农村电商的整个运维体系。
刚落花不久的梨树在呼呼的风声中,轻轻摇曳,间或还有一两只鸟儿飞离树梢。平台中的直播系统令人耳目一新,玉露香梨从春到冬的剪枝、施肥、开花、挂果整个成长过程,随时随地可以在手机中看到,犹如亲临实地,又仿如自家果园。
全县80%的耕地栽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如何让优良的果品卖出好价钱,让梨树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在隰县县委领导下,2015年隰县开始着手电商扶贫。2017年4月8日,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宣布:隰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推出“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正式亮相!隰县玉露香梨品牌战略开始实施。
“互联网的特点是连接产生价值,电商精准扶贫需要引领,也需要支撑。隰县的做法是,政府主管支持、企业主导服务、村站主体运营、农民主力众创、产业主要支撑、平台主线链接。”——王晓斌
张利州是隰县北纬36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回乡创业的起源是帮助同事同学采购老家的玉露香梨。“一开始10盒、20盒,后来50盒、100盒,这么好的销路,我为什么不回乡创业呢。”回乡的张利州发现,隰县的电商生态非常完善。
隰县在发展农村电商的实践中,主要的做法是“双育”,即育品与育人相结合。在育品方面,结合互联网消费的趋势与特点,实施“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让特色产业、电商产业紧紧依靠这个公共品牌进行营销传播。引入“电商创业街区”概念来建设园区,把仓储、快递、物流、创客、包装、孵化、培训、娱乐、沙龙各种功能集中起来,为电商发展提供产业生态。在育人方面,通过合作组建的浙江丽水电商学院隰县分院和隰县国家级星创天地两个载体,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和培训导师,形成千军万马的“蚂蚁军团”。
“2017年,全县玉露香梨产量3000多万斤,共印制二维码7500余万个。这7500余万个二维码,相当7500万份电子杂志展现在消费者手机上。”说起二维码溯源,隰县国家级星创天地服务中心负责人曹金照对2016年在深圳前海高新技术创业园举办的“隰县玉露香梨进入百家互联网企业”活动盛况依然记忆犹新。“县长亲自带队,品梨、扫码、分享、送梨。”随着深圳前方活动的推进,后方隰县玉露香原产地电商平台访问量达到37万人次、关注隰县微信公众平台的粉丝达13000人。之后,隰县政府又在北京农展馆、上海环球港等各大展会场馆,举办推销活动,二维码产生“裂变”效应,一时间“隰县玉露香梨”家喻户晓。
在知名品牌的“光照”下,张利州同隰县的龙头企业野里垣公司合作,采取“企业+订单+基地”的销售模式,开发出了70多款适合网销的网货。还与十多家合作社签订了订单协议,代理了贫困户手中的三十多种农特产品。通过京东、淘宝等运营平台,将隰县的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对接市场、更新理念、升级模式,农村电商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王晓斌
曹金照所在的隰县国家级星创天地在隰县电商扶贫工作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像是一个链条,链接了一二三产业。这个源于本土电商“隰县在线”门户网站发展起来的星创天地,三年来,共孵化电商团队1176个,其中乡镇电商服务站8个、农村电商服务站182个、合作社88个、公司39个、个体842个、分布各省市的电商服务站17个。
为什么大电商、大平台做不成农村电商,本土电商却做成了?曹金照的总结是,更服水土,接地气,还无盲区。
隰县电商扶贫“一码两站两园”扶贫做法的精髓是“小平台,大作用。接地气,更实用。”自建的玉露香电商平台虽小,但“一码”(二维码)可以带消费者找到玉露香电商平台进入网购的大世界;平台虽小,但可以及时上架农民的碎片化产品、不成规模产品和应季新鲜产品;平台虽小,但像一个网上小集市,方便消费者网购到自己需要的当地农特产品。
经过3年与市场的磨合,如今隰县电商已渡过了要素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的初涉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期:电商要素由分散性转变为集中化;电商运营由松散型点状协作转变为紧密型街区化运作;销售平台由本土小平台扩展为与淘宝、京东等融合的大平台;培训基地由县级升级为山西省定点电商扶贫培训基地。
农村电商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长期“卖难”问题。尤其玉露香梨年年是年初订货,年终脱销。农村电商由工业品下行为主转变为农产品上行为主。三年来,隰县线上线下结合实现电商交易额达4.49亿元,其中为贫困群众代销农特产品金额2536.39万元,代买日用品金额635.77万元,劳务扶贫78.8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00多元。同时,通过“一码两站两园”电商扶贫做法的拉动,使隰县玉露香梨每斤高出原来价格1.5元,果农直接增收4500余万元。更可喜的是,通过市场之手,倒推了隰县梨果产业的发展。农民种玉露香梨、加入电商大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本报记者 齐泽萍 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