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我省近期要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监督执法,对严重超标且排名后十位的重点排污单位实行按月通报并曝光,同时纳入信用征信系统实施联合惩戒……
可以预见,随着执法力度的不断强化,企业超标排放的问题必将得到彻底解决。
那么,如果企业排放都达标,我们的环境质量会有多大程度的提升?
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以及今年前4个月,全国重点城市中,临汾大气环境质量垫底。今年一季度水环境排名中,吕梁垫底。另外,生态环境部共发布的4期京津冀区域降尘量监测结果,太原连续4次排名垫底。
我省环境质量频繁垫底,不能说与部分企业排放不达标无关,但更多的是与我省的产业结构重、历史积累问题较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5月6日,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对我省开展“回头看”情况的反馈会上指出,我省的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结构性污染问题并非我省独有,但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却是我省环保要面对的终极挑战,因为结构性污染问题主要体现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等方面。
在这些方面,我省各级部门长期以来都在进行着各种努力,比如:5月24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联合下发的《关于2019年水泥熟料企业夏秋季错峰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境内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实施夏秋季错峰生产。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山西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已经明确,到2020年,全省重点煤矿企业全部接入铁路专用线,煤炭、焦炭铁路运输比例达到80%以上,出省煤炭、焦炭基本上全部采用铁路运输……
这些调整显然都有着积极的环保意义。据测算,铁路单位货物周转量的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仅为公路运输的七分之一和十三分之一。
当前,我省解决结构性污染突出的问题,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5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等10份重要文件。会议强调,山西要通过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争当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
能源问题的解决必然会极大地推动我省结构性污染问题的解决,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省的能源问题,就是产业问题,就是运输问题。
雷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