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市县新闻

柳条编织让瓜园村百姓圆梦小康

  • 村民正在认真编织。本报记者 杨晓明 摄

  •   5月26日,星期日,晴空万里。在大同市云州区瓜园乡瓜园村委会大院,三十多个妇女围了一大圈,只见一根根柳条在她们指间舞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渐次成型。
      “农民变成工人了,不出家门口便能挣钱,每月收入近2000块,俺们幸福着哩!”52岁的晋白才这样形容他们村如今的编织产业。

    集思广益想出致富“金点子”

      瓜园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乡,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村里剩余劳力较多,外出打工又影响种田,而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不大。如何既不误种地,又能在本地打工挣钱,稳步提高农民收入?成了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
      去年9月,广灵县“巧娘”来云州区展示编制作品。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认真观看了展品后,豁然开朗:“俺们村有剩余劳力,有柳条资源,何不学习人家,也搞搞柳条编织?”
      回村后,他连夜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发展柳条编织事宜。令李成没想到的是,“两委”成员积极响应。消息传到村民中,大家更是异常兴奋,齐夸李书记带来农民致富点子多。
      变思路有了新出路。于是,李成组织积极性较高的几个农民,先后三次赴广灵县学习柳条编织技术。学回技术的农民,又一个个传授。
      “刚开始觉得太难,手都磨出血了,材料扔了不少,是李书记不断给俺们‘打气’,挨家挨户讲发展柳编可获得较高的效益,俺们终于坚持下来。看着一堆堆柳条成产品,俺那个成就感甭提了!”回忆起刚学编织时的感受,农妇王砖砖说个不停。

    降本增效鼓起村民“钱袋子”

      起初,瓜园村农民的编织原料都是从广灵县和山东省购买,进行来料加工。来料加工的缺点是柳条质量难以保证,产品效益又低。能不能在本地种植柳条,变来料加工为原料加工,那效益就高了!一度时间,李成反复琢磨。
      李成请教种植业专家,走访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了解到本地完全可以种植柳条。于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村里委托云州区园沃黄花专业合作社,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出200亩土地种植柳条。据测算,每亩至少可产柳条5000斤,合作社年可收获柳条100多万斤。
      柳条编织是一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产业,在确保柳条原料生产的同时,李成不断在技术创新方面动脑筋。一是该村从山东聘请技术员,手把手传授技术;二是多方求艺,增加柳编产品品牌。目前,李成将传统的柳编、草编技艺相结合,推出多个系列80多个品种,产品有大型家具、茶几、花篮等。
      “去年仅仅学了不到一个月,腊月编制出3000多件产品,在本县就全部销售完了,除了成本,还赚了2万多元呢!俺家是贫困户,去年年底脱贫了,编织柳条是俺家脱贫的硬产业。”50多岁的张爱英不停地来回巡查,反复地教姐妹们“接头”“打结”,不时和记者呱嗒。

    上网推销瓜园柳编“闯关东”

      “张姐赶紧做哇,过几天还有几个外地的订单,抓紧赶时间。”坐在一边的李小霞,言语间满是自信。
      记者注意到,瓜园村农民特别注重推销自己的产品,如今,“瓜园柳编朋友圈”里的朋友日益增多。
      原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瓜园村编织柳条,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筐子沟村通过电话联系,想跟该村签订“筐子”合同。今年正月初六,李成带着产品,行走1300公里去了筐子沟村。4月中旬,筐子沟村干部又来到该村实习考察,双方签订了订购合同。
      “闯关东,下江南,不如在家编花篮。”目前,这句口头禅已成了瓜园村街头巷尾的顺口溜。
      “俺们村发展柳编产业,着实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下一步,将继续扩大柳条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编织技术水平,力争使柳编成为俺村又一项增收产业,进一步巩固提高俺村的脱贫成果,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瓜园村党支部书记李成说。

    本报记者杨晓明 实习记者孙明月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6-02期

    • 第2019-06-01期

    • 第2019-05-31期

    • 第2019-05-30期

    • 第2019-05-29期

    • 第2019-05-28期

    • 第2019-05-27期

    • 第2019-05-26期

    • 第2019-05-25期

    • 第2019-05-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