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地方部门和“老字号”协会的推动下,拼多多联合光明乳业、冠生园集团、回力鞋业、美加净、蜂花等多家品牌,携手推出“上海“老字号”新电商计划”。未来3年,该平台将累计投入100亿营销资源以及15亿元定向现金补贴,助力“老字号”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有15000个老品牌,有1500个还活着,150个活得还算不错,但只有10个能够称得上活得很好。究其原因,还是大部分“老字号”习惯于倚老卖老。的确,对于上了年纪的老百姓来说,“老字号”串起的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生活记忆,更是传统文化与产业文明的激情碰撞。然而,时光沉浮、岁月不居,在万千品牌的江湖中,“‘老字号’们”有的雨打风吹去,有的苟延残喘着,只有极少一部分在独领风骚。
不能倚老卖老,因为良好的品牌往往是企业实力的强力支撑,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在如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新品牌要用功,“老字号”更要努力。品牌的故事要由市场来讲,市场的话语最为公正客观。在此背景下,“老字号”更要认清现状,就算自身品牌再有历史、再有价值、再有追随者,若不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活力复兴”,品牌最终也只是个尘封的牌子罢了。
不能倚老卖老,因为“老字号”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见证着我国的兴衰,是大家口中的“活文物”。试想,这些品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长达百年,离不开其长期的品质保证、服务质量。“老字号”作为良心店家的模范,为各类品牌商店树立了榜样,使服务质量等评定标准有了公平的划分依据。这种诚信经营的精神,于当下这个未能完全保护消费者权益社会来说,值得传播并广泛实施。
不能倚老卖老,因为“老字号”必须存而有章。一件古董再名贵,不经过细心养护和修理,搁置久了也会锈迹斑斑,所赋予的价值也相应被贬低。和所有门店一样,“老字号”必须是一个随时代发展时刻焕发活力的产物。比如同样是做点心的“老字号”,“双合成”却能独具匠心,每年都推出若干个新种类,不断顺应大众新口味,始终在大众心中保持高度新鲜感,凭实力努力提高自己影响力与关注度,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传统节日期间,“双合成”门前络绎不绝的景象了。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各界对“老字号”的关心和关注更甚于以往。省商务厅前不久公示了首批“三晋‘老字号’”名单,32家企业通过了“三晋‘老字号’认定委员会”审核并予以公示。这正是政府对振兴“老字号”的思考付诸的实践。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更浩荡的国内市场、在更辽阔的渠道舞台,我省“老字号”更要圈粉年轻人、聚力拼创新,只有当“老字号”纷纷加入这种唤醒与激活的探索,才有望助力国民品牌重回市场焦点的那个“闪耀时刻”。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