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青,房子盖得挺快啊!”
“董书记啊,现在村里发展得好,老父亲退休了,想回来住。”
叫永青的指了下坐在旁边的老父亲,一边指挥着干活的工人,一边接董新河的话。
董新河热情地和永青的老父亲及围观的村民拉起了家常,聊了足有十分钟。
走出去十多米远后,董新河扭头对我们说:“你们看,现在俺村在外的退休干部、做生意的老板,很多都回村里盖房。他们都说,这几年村里的面貌变了,但深层次里,主要是人心又回来了。”
红色:让好干部起到引领作用
董新河是个能人,也是个有情人。
他是被平定县东回镇党委书记王植彬挖回来的。
提起2014年以前的七亘村,在整个阳泉都是挂了号的“重点难点村”:村干部一年一换,还出现过抓阄儿选支书和“一日支书”的事儿。领头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村里的发展就更别说了。
王植彬觉得,七亘要想变,只能变干部;有了好的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强起来。
以王植彬为首的东回镇镇党委提出了“回归工程”,鼓励在外的能人、企业家回家乡奉献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感召下,董新河回到了七亘村。
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董新河当然不是为了图名图利,他只想实实在在地为乡民们做点实事。这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
干部不稳定,是因为党员党性差。在村里,党性就是要党员以身作则、敢担当、敢作为,起到党的引领作用。
董新河先把自己多年的好友——在外包工的董桃红请了回来,选择村里愿意干事的党员们,一起重建了七亘村两委班子,开始谋划七亘的发展大计。
几年下来,七亘村的两委班子异常团结,干群关系也特别和谐,做到了村干部干干净净,老百姓明明白白。每月18日是七亘村党支部主题活动日的会议,比机关里开得还好。
“现在,俺村的干部挣得钱不多,却有干不完的活儿,都没时间种自家的地,关键是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董新河多少有些自豪。
绿色:融合发展绿太行
七亘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以雄险著称。傅山曾写道“紫盘田井上,青幕太行郛”。近两年来,七亘闻名在外,主要源于这里的“红色基因”。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指挥八路军两次伏击日寇,取得了七亘大捷。红色七亘,永远也挖不完,这也成了七亘村发展的支点。
董新河和班子其他成员经过认真讨论后,确定了七亘村“红色与绿色相融合的发展理念”。首先开始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
2015年,村集体投资建成了1.7公里的红色走廊,投入180万元建成一个超大型停车场及七亘大捷烈士纪念园后期工程,包括绿化、布展等配套工程。
2016年,借七亘大捷80周年之际,又启动建成了800平方米的一面巨型党旗。同时,七亘小学也紧锣密鼓地开工建设。2017年10月,七亘村党性教育培训中心竣工,并于去年开始进行配套设施建设。
红色“红”起来的同时,绿色产业也没有落下步子。在新领导班子的指导下,七亘村原来以玉米为主的种植格局被改变,先后调产了几百亩田地建成了采摘园,因为缺水,七亘还引进了最先进的滴灌技术。
因为偏僻,七亘村的古村落几乎得以完整保存。走在村里,宛如在一个世外桃源。董新河说,从2017年开始,七亘村就在建古建一条街,恢复了青石路。再来的时候,七亘村又会有新变化。
金色:人心向背谋长远
七亘村的“山乡巨变”,还在继续。
今年,在村两委班子的计划中,第一位的工作是解决人畜吃水,建一个3000立方米的水点;全村街道全部建成下水道。
董新河考虑得更长远,他想把村周围5000亩荒山全部绿化了。去年,七亘成功申报了“中国传统古村落”,他就想建一条从小吃、农产品到手工艺品的文化旅游产业链。他还想着建一个收费的玻璃栈道、一座铁索桥,打造一台以七亘大捷为主题的实景剧……
他的这些梦想,看似缥缈,但村民们没有不信的。经过四年多的观察、参与和共同努力,七亘如今的巨变,让他们愿意跟着这些领头人走下去。只要书记定了的事儿,全村齐努力。
“人心向背太重要了!”这是董新河四年多实践的最大体会。四年半来,他真心为七亘付出了心血,促成了七亘由外及里的巨变,老百姓素质提高了,向心力凝聚起来了,活力又回到了七亘村。
没有人天生懒,如今七亘村,没有一个闲人。前年七亘村引河水上山时,又挖渠又埋管,村民们义务跟着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一起干,场面让村干部们非常感动,也更明白了,只要把事情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威信自然就有了。
董新河私下里说,自己爱面子,要做就要做好。四年多下来,他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重。但他也有了新的收获,那就是:人心向背的力量是多么地巨大!其实,不光是他,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干劲。
在带领七亘村村民共同致富的金色大道上,董新河也成长了。
本报记者 郭强 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