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山西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起步并不太早。
只是,这几年的工作发展,却让人眼前一亮。
“2013年,山西实现人体器官捐献2例,2017年54例,2018年74例,截至2019年2月底,历史累计线上登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7560人,其中自2018年8月底省级OPO成立后就新增了2974人,占比达39.3%……”。
这组数字,就是很好的例证。在其背后,我省的省级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OPO)工作模式功不可没,它开创了全国的新模式,被称之为“山西模式”。
“山西模式”应运而生
长期以来,我国器官捐献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我国人口众多患者数量庞大,现在每年约30万人因终末期器官功能衰需要移植的病人中,仅1万多人有机会获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为1:30,器官短缺依旧是制约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省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白冰介绍说。
究其原因,除了人们对器官捐献热度不高以外,人们对于器官捐献是否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忧虑,也成了制约我国器官捐献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器官资源短缺,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无偿捐赠的器官如何公正、公平地分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身上,而不完全由医院、医生决定甚至被非法器官中介用来牟利,成为有意捐献者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为有效破解器官捐献难题,保证中国器官捐献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全国首个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应运而生。
“人体器官获取组织(OPO)由国家卫健委统一领导,主要由人体器官移植外科医师、神经内外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及护士等组成。当器官捐献志愿者成为潜在捐献人(心死亡、脑死亡或心脑死亡)后,OPO将负责进行医学评估,与家属签订合法文件,将相关信息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COTRS),获取、保存器官后,要按照COTRS系统的分配结果,把器官运送到移植等待者的所在医院。整个分配由计算机自动匹配完成,没有人为参与,且有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全程监督见证并留音、留像,确保器官获取分配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省卫健委的一位负责人如此介绍。
其时的山西,自2012年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器官移植工作在全省启动,成立了依托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武警山西省总队医院5个移植医院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
运行中,各OPO存在发展不均衡、协调员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管理欠缺以及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等问题。为了扭转不利于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的工作局面,2018年8月28日,原山西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山西省红十字会成立山西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服务中心,成为省内唯一合法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也是全国首个省级OPO。它的成立,标志着我省器官捐献的获取和分配工作逐步走向公平和规范。
“山西模式”如何运行
省人体器官获取与分配管理服务中心,成为省内唯一合法的人体器官获取组织。
“成立后,它依法依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及器官分配相关工作,包括人体器官捐献政策宣传;对全省范围内潜在捐献者信息管理及进行相关医学评估;按照《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规定,与捐献人或其近亲属签订人体器官捐献知情同意书等人体器官捐献合法性文件;维护捐献器官的功能;将潜在捐献人及其捐献器官的临床数据和合法性文件录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使用器官分配系统启动捐献器官的自动分配;负责获取、保存、运送捐献器官,并按照器官分配结果与获得该器官的人体器官移植等待者所在的具备人体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进行捐献器官的交接确认工作;对捐献人遗体进行符合伦理原则的医学处理,并参与缅怀和慰问工作;保护捐献人、接受人和等待者的个人信息,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等工作。”该中心执行副主任孙永康介绍说。
省OPO成立以来,在省卫生健康委的监督管理下,在山西省红十字会及各级红十字会的大力宣传及推动和各新闻媒体等单位的支持、帮助下,2018年全省成功实施人体器官捐献74例,获取大器官210个,救治器官衰竭患者203人,捐献数量较2017年增长35%;山西省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PMP)从2017年的1.5提升至2.0。2019年截止到今天,全省成功实施人体器官捐献45例,获取大器官130个,救治器官衰竭患者129人,捐献数量较2018年同期增长90%。山西省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PMP)有望从2018年的2.0提升到3.0。
这一组织模式运行之后,在人体器官捐献协调、获取等工作环节,与器官移植医院进行有效衔接、协调员培养及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依法依规开展人体器官捐献与获取工作,仅半年多的时间,我省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实现了统一协调、统一获取、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救助的良好局面。这一组织模式开创了全国的新模式,被称为山西模式。
这一模式推进了全省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山西周边省市的移植医院和协调员跨区域在我省开展器官捐献活动,导致全省潜在器官捐献者大量流失,严重干扰和影响全省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正常秩序的突出问题。
还需要与其他工作相配合
“山西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快速发展,除了与工作模式创新有关,还与我省各级红十字会、卫健行政管理部门在器官捐献宣传、培训、救助、精神关怀、监督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分不开。”省红十字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了做好人体器官捐献工作,2018年,省红十字会通过在全部公共汽车、商场楼宇的移动电视平台、省城主要街道的交叉路口户外大屏、各大医院等不间断播放器官捐献相关宣传片,与黄河电视台联合录播《专家来了——人体器官捐献特别节目》、在与山西健康之声广播《红十字连心桥》栏目中不定期邀请红十字工作人员、协调员、志愿者及家属等宣传器官捐献相关知识、感人事迹等,组织协调员、志愿者参加迷你跑在太原国际马拉松赛中进行主题宣传等形式,大力营造公民逝世后积极参与器官捐献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对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了解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各级红十字会在各种主题活动中穿插人体器官捐献知识宣传,引导大众移风易俗,认识到器官捐献对于挽救生命的伟大意义,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公民逝世后积极践行捐献器官的社会新风尚逐步形成,为快速推进全省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省红十字会连续三年联合省卫健委(原省卫计委)举办了多期全省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培训班和推进会,全省70人(其中红十字会系统的协调员45人、各医院协调员25人)取得国家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资质,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中坚力量。
此外,省红十字会积极争取国家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相关资金,对全省困难家庭进行专项摸底并精准救助;2018年,省红十字会争取到爱心企业无偿捐赠的7000平方米土地,用于建设山西省人体器官捐献者缅怀园,为捐献者及其家属们做好后续工作,在提供专门的纪念缅怀场所的同时,积极打造人体器官捐献及红十字精神文化宣传基地。为提高协调员工作效率,通过监管部门专门印发文件确定OPO专职协调员服务范围,协调员与各市所辖医疗机构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工作关系,最大限度减少了省内潜在捐献者的流失。
就这样,全省科学公正、遵循伦理、符合省情和地域文化特点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初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