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烈日当头。天镇县南河堡乡的下夭村村口,车水马龙,搅拌车、货运车、小推车来来往往,好不热闹。村民们三五成群围在一旁看着正在修建的入村水泥路,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走了几十年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巴路,没想到村里马上要通水泥路,要感谢同煤的驻村工作队。”64岁的丁玉英向记者夸赞起他们村的扶贫工作队!
下夭村是一个位于天镇县城西南20公里山沟里的偏远小村庄,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村90户246人中贫困户就有61户14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村里交通不便,靠天吃饭,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5年,同煤工作队的到来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煤工作队来了短短几年,却改变了几百年的村貌,现在站在村口看去,再也不见以前房屋破败、道路坑洼的萧条景象了!”村书记丁玉金向记者介绍说。
“我们走访调研发现村里贫困原因其实主要是水,其次是路。”驻村第一书记孟利成讲道,“村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这里生产的小杂粮质量特别好,苦于缺水产量少,交通不便走不出去。”
经村两委、村民代表和广泛征求贫困户的意见后,工作队筹资20万元全部用于完善机井配套项目,项目完成后,村东的300多亩旱坡地全部变成水浇地,种植收益翻番,形成一条长久稳定的增收渠道。
质量优的小杂粮如何销售?这是困扰村里几十年的问题。
“以前我有个摩托三轮车,我就把自己剩余的小杂粮拿出去卖,一个村一个村跑,卖的价钱低不说,还特辛苦。现在可好,村里工作队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我们手中收购,不用出去跑挣的钱还多!”丁玉英说道。
据了解,同煤驻村工作队创新提出“订单式”消费扶贫项目,采取帮扶单位+合作社+农户的消费扶贫模式,即帮扶单位与村合作社签订整体消费扶贫大合同,合作社与农户有针对性地签订所需杂粮种植、收购合同,同时制定最低收购价和价随市动保障种植户收益。
“我们得知丁玉英家有剥皮碾米的磨坊,就打算与其合作,开设一个村里的小杂粮加工基地,到时候将自己村的品牌打造出去,让社会上人人消费一起帮扶这个村子。”孟利成讲道。
本报记者 杨晓明 通讯员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