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按照约定,记者和方山县北武当镇河庄村第一书记雷栋梁一早就来到了河庄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只见人们有的在采摘双孢菇,有的在挑选双孢菇,还有的在清洗双孢菇,好一幅美丽的丰收场景。
村民刘巧娥告诉记者:“在这里劳动一天可挣70元,夏天凉快,冬天暖和,苦又轻,一年劳动半年,工资可以领到12000多元,家里的活一点也耽误不了,是个挣钱的好地方。”
近年来,河庄村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贫困户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采取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贫困户以土地、劳力入股,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
“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是河庄村提升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的主导产业,项目总投资180万元,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行模式,由村集体流转土地34.59亩土地入股,村集体每年固定收益是22295元。项目盈利后,村集体还要按入股比例分红8%,用于贫困户的救助、小型公益事业等。”雷栋梁告诉记者,“河庄村与福建漳州立兴罐头厂收购商签订了收购合同,收购商在负责技术指导的同时,在村里收购双孢菇,并将桶装双孢菇在村里进行加工,为河庄村菇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村民们又迎来了更多的劳务收入。目前,产品不仅在国内俏销,还出口巴西、日本等地。桶装散菇市场行情每斤2.8元,鲜菇每斤5元,产品实现了订单化销售种植。”
河庄村村委会主任、方山县聚众农林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奴平告诉记者:“食用菌种植基地,充分利用村民的玉米棒、牛粪等发展双孢菇,既让村里干净整洁,又可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基地有10个大棚,带动全村农闲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60个,每个大棚培育双孢菇面积为960多平方米,每年可培植二季,一季预计可收入10万元,除去原材料3万元,人工费用3万元,净收入可达4万元。”
“双孢菇种植有三个环节,一是普通发酵,二是装棚高温发酵和播种,三是采摘,第一次发酵一般为25天,二次装棚高温发酵和播种一般为30天,播种30天后一般可以采摘蘑菇,采摘期一般是3个月。现在咱们是初采期,一天可采摘3000多斤,盛果期一天可采摘4000多斤。” 来自福建漳州的技术员谢大祥告诉记者,“河庄村独特气候下生产的双孢菇具有肉质厚、色泽艳、品相好等特点,又填补了全国夏季双孢菇市场空白。”
在现场,方山县政府副县长任海涛表示,将以河庄村双孢菇出口为契机,认真做好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让生态健康的方山双孢菇真正成为民众的“致富菇”“幸福菇”。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