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得多了,也就花得多了。”——太原市民郑旭冬的这句简单的话,说出了老百姓对社会经济生活最直观的感受。想要让百姓更放心大胆地“买买买”,“消费”这驾“马车”还要再努把力。近日,《山西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出台,提出要进一步放宽文旅、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完善促进实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体系,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有影响力的山西品牌,增强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
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
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消费才能“跑起来”。收入与消费正相关,百姓收入的增加是刺激消费的基础。2018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338.5亿元,增长8.2%,消费需求比往年更旺盛,说到底还是百姓的收入有所增加。
如何进一步装满老百姓的“钱袋子”?《实施方案》指出,要落实国家关于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的政策规定;完善部分特殊岗位津补贴政策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加大对科研人员收入激励政策的督导落实力度;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企业合理增加职工工资;合理确定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此外,要加大金融支持消费的力度,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益。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降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成本,化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省社科院的周洁认为,《实施方案》提出的增加百姓收入,即通过降低生活成本给消费“减压”、信贷给消费“添柴”、薪酬给消费“托底”这三项综合性红利释放叠加效应,鼓起百姓消费“钱包”,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
构建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更加“愿消费”
当前,居民消费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品质化需求日益增长。《实施方案》瞄准发力点,适应这些需求增长,降低百姓消费“门槛”。
一方面,促进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等领域,聚焦消费细分市场,加大特色产品研发和供给,开发新需求,形成消费新增长点。比如,提出将加快发展壮大绿色消费。以连锁及区域性龙头商超、购物中心、城市综合服务体等为重点,创建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加快建设先进移动宽带网络,支持5G基站建设,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加大网络降费优惠力度,推动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等。
另一方面,持续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居民需求旺盛的服务消费领域,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服务供给。如以承办“二青会”为契机,支持自办和引进国际、国内高端赛事;制定完善我省家政服务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民间资本在城镇社区建设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托老机构,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兴办或运营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等。
“让百姓更愿意花钱,说明我省正在积极探索个人‘主动消费升级’和政策‘推动消费升级’的最佳契合点。”周洁表示。
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更加“敢消费”
只有解决百姓花钱的后顾之忧,才能让消费者更加“敢消费”。此前,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在社交平台表示,政府正朝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前行,正是旨在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有底气花更多的钱。
已经怀孕4个月的太原准妈妈肖可欣在消费方面毫不“手软”,把自己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周一晚上,她要上烘焙班,将来要亲自给宝宝做各种好吃的;周三晚上是雷打不动的孕妇胎教课程,她表示情绪胎教、语言胎教等细分课程让她受益良多;周四晚上她还参加了一个瑜伽班,希望在生产时能保持身体的好状态。
为了能让更多百姓像肖可欣这样“敢消费”,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消费环境,《实施方案》从多个方面挖掘百姓消费“潜能”: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提高产品、工程、服务的质量水平;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打造有影响力的山西品牌;依托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山西”网站,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逐步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等信用信息向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加快建立行业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及管理办法,重点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惩戒力度;推动《山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工作,运用物联网、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全省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将追溯系统平台纳入山西省商务诚信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等。
对此,周洁认为,只有推动消费环境持续全面改善,才能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在消费领域的获得感。